|
“习酒”杯道善得慈善文化传播暨征文大赛作品 文/刘中驰
刘叔退休后就回到了乡村生活,他喜欢风吹树叶的婆娑声,喜欢稻谷的清香,割舍不了他对乡村的爱,还有他心中最重要的那个人。
甜甜是他退休那年,在医院旁捡来的,后来一起带回了乡村抚养。
刘叔的老伴去世早,他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甜甜身上。一说起他的女儿就眉飞色舞的。甜甜上一年级了。
刘叔回到乡村后一直在乡村小学做义工,学校的围墙都是他省吃俭用,一砖一瓦亲手垒起来的。
我很敬重刘叔。有一次路过学校,他放下手中的活,或许是因为高兴,气喘吁吁的,忙着从衣兜里掏出试卷给我看。这是一张数学试卷。甜甜只有一道题错了,老师在旁边扣了一分。这是一道连线题, “10千克、5斤、3克”。甜甜在“一块砖”和“3克”之间划了一道线。
试卷上空白处的横线上需要写出理由,甜甜是这样写的:“我爸爸这段时间一直在搬砖。但是他的身体不是太好,我希望所有砖头不要太重,有3克就好了,我爸爸老了,爸爸太辛苦了,我爱我爸爸。”老师用红笔在旁边重重地加了一分,这一分把爱填满了,旁边老师附了一句,爱心得满分。
我听到了刘叔心中的暖流,那股暖流奔波汹涌。
多年前的一个冬夜,在外打工的木匠收养了在街头流浪冻的发呆的孩子。老婆数日都和他怄气,不帮他们做饭,木匠每次都独自低咕着,可怜的孩子我看着心疼。
木匠一边做工,一边闲暇时打听孩子的家人情况。
转眼两年多了,孩子始终没人来认领。
日久生情,木匠老婆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孩子,她对木匠说:“孩子也挺可怜的,就留在我们家养吧,当儿子一样。”木匠闷了半响没吭声,忽然,像吃了火药一样喊道:胡说什么,谁的孩子谁不疯找呀,那是心头的肉。
木匠时刻打听着孩子父母的消息。
终于,这一天到来了,孩子的父母找来了。
几句寒暄感谢的话,就匆忙领走了孩子,木匠没有计较什么,只是一起做工的人都说他傻。他总是笑笑,什么也不说。
后来,木匠老了,回到了乡村,天天计算着孩子的岁数,该多高了呀。希望他能够回来看看,但是没有。直到他死也没有等到什么。
很多年后,一个专门帮助寻人的网站很有名气,提供的服务全部免费。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网站竟然是以木匠的名字命名的。在网站首页上,是网站创始人自己的“寻人启事”,赫然醒目。他要寻找的人,就是在他最无助的时候给他无限爱与帮助的那个木匠。
当年街头流浪冻的发呆的孩子就是刘叔,一直寻找无果的情况下,他才创建了寻人的网站,直到后来有人提供线索,他才找到了乡村,来到后却只能看到木匠葱茏的坟茔。
去年,师范大学毕业的甜甜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工作,回到了乡村小学教书。她看到那些稚嫩孩子对于知识期盼的眼神,她的心更柔了,暖流四溢。
在生活中,人们因有爱心而美丽;因有感恩之心而可爱;因有回报之心而伟大。爱连接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有爱才有生活,有爱才有美丽的人生,有爱才有和谐的世界。
爱让我们心心相连,爱心撑起了一片感恩与回报之心的阴凉,沁人心肺,荡气回肠,让人感动,令人回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