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上证综合指数下跌至2200点左右,与2001年6月14日的最高点2245点接近,“10年零涨幅”一时引起市场的广泛议论。有人认为,“10年零涨幅”说明市场“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还有人认为,指数回到10年前,表明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受到严重打击,持有股票10年是零收益。这些观点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指数“10年轮回”能否掩盖证券市场10年来的巨大变化?投资者应当透过指数波动的表象,对这些问题作更加客观理性的分析,从而为自己的投资提供准确合理的参考依据。
成分股变化致沪综指失真
如果以10年前664只成分股计算,固定样本股构建的上证综合指数10年来实际涨幅29%,不是零涨幅
如果以2001年的上证综合指数点位为基准,目前,指数已经回落至2001年的水平,表面上呈现10年涨幅为零的现象。然而,2001年上证综合指数点位与当前指数其实并不具有可比性。
据专家介绍,10年来,上证综合指数的成分股已经出现巨大变化。2001年6月14日,指数成分股有664只;2011年12月19日,指数成分股有967只,在10年时间内,上海市场新增上市公司300多家,市值占比66%。
如果以2001年6月14日上证综合指数664只成分股为样本股,构建固定样本股的上证综合指数,可以发现,在2001年6月14日至2011年12月16日的10年间,由664只固定样本股构建的上证综合指数实际累计涨幅29%,年均复合回报2.6%,不是10年零涨幅。同时,如果在2001年6月14日以等权重方法投资上证综合指数的股票组合,到2011年12月16日,投资收益率为41%,年化收益率达3.5%。
这些分析表明,虽然不同投资者的收益水平可能不尽相同,但不能仅凭指数的“零涨幅”,就认定股市整体没有为投资者带来长期投资回报。样本空间的变化使上证综合指数失真,掩盖了上海证券市场的真实表现。
牛市扩容拉低综合指数
一些企业以较高估值水平进入资本市场,并被选入上证综合指数,影响了上证综合指数的长期趋势
这10年间,对于上海证券市场而言,一个重大变化是新增了很多大型国有企业的股票。这些股票在2006年至2007年大牛市时,受到投资者的热捧,上市之初的价格都比较高,而如今则股价低迷,很多与上市价相比都跌去了一半多,有的甚至只有当初价格的1/10。
市场人士分析,历史上,上海证券市场为我国大国企改制上市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改制上市的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较高,其上市时机通常是选择市场处于牛市阶段。这些企业以较高估值水平进入资本市场,并被选入上证综合指数,影响了上证综合指数的长期趋势,使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失真。
统计显示,在2006年至2007年股改期间,上海证券市场正处于牛市阶段,这段期间,上海市场共发行39只新股,多为国企大盘股。目前,这些新股市值占上海股票市场总市值的39%,对上证综合指数下跌的影响程度达到18%。在股改完成后的2008至2011年12月期间内,上海证券市场共发行80只新股,这些新股市值占上海股票市场总市值的9.7%,对上证综合指数下跌的影响程度为4%。
股市上涨时,投资者对扩容并不在意;而当股市下跌时,则会谈扩容而“色变”。但对历史情况的这些分析表明,牛市的扩容,也许并不能提供好的长期投资机会。相反,市场低位时上市的股票,更能给投资者带来稳定的回报。
市场内在质量提高
整体市盈率大幅下降,股息率呈现显著上升态势
虽然目前的指数又回到10年前的位置,但如果就此认为市场“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未免有失偏颇。10年前上证综指在2200多点时,处于当时的历史高位,市场参与热情极高,甚至存在过热之嫌,并形成此后5年多的高点;而如今的2200点,则是市场低迷状态下的相对低位。将这两个时间点进行横向比较时,不能忽略其背后的市场背景。如果以市盈率、股息率等指标来衡量,更能清楚地看到,在相同的指数点位下,市场内在质量的变化。
测算显示,从2001年至今,上海证券市场的整体市盈率呈现显著下降态势。以上证综合指数为例,市盈率从2001年6月14日的55倍降至2011年12月16日的13倍,下降幅度高达77%。因此,从市盈率角度来看,目前,上海证券市场的风险得到有效释放,市场投资价值已经接近成熟资本市场水平。
与10年前相比,现在投资者得到的分红回报更加稳定可观。从2001年至今,上海证券市场的整体股息率呈现显著上升态势。以上证综合指数为例,股息率从2001年的1.01%上升至2011年11月的3.74%,上升幅度高达270%,市场分红总额从2001年285亿元增加至2011年11月的3215亿元,增加幅度达10倍。因此,从上市公司分红角度来看,上市公司质量不断上升,股票投资价值显著提升。
专家认为,目前,上海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整体结构不断优化。在增量上,国民经济中的大型主要骨干、领头企业以及主要商业银行大都已成为上市公司。在存量上,通过市场化并购重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将优质资产、优势项目向上市公司集中,实现整体上市,促进上市公司做优、做大、做强。上市公司质量的不断提高,将为投资者获得长期投资回报提供坚实的基础。(许志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