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去年12月下旬以来,安徽等地的个别学校先后发生局部C群疫情,其他部分地区陆续出现散发流脑病例。发病患者年龄多在13―18岁之间,以中小学生为主。记者从北京地坛医院了解到,医院接收的流脑患者都是普通的A群,目前还没有发现C群流脑。该院感染中心副主任医师陈志海介绍,世界上流脑有十三个种类,在我国主要是A群和C群多发。它们的症状类似,方法基本相同。
据介绍,流脑发病期从每年11月份开始,到次年三四月份达到高峰,每年冬春季,流脑的发病率占急性细菌感染的第一位。学校、工地等人群集中地区为易发地。
■流脑起病时症状像感冒
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炎症,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冬春季节为流行高峰期,15岁以下容易患这种病,两岁左右的患病率比较高。
流脑的传染源为患病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吸入病原菌,这种病的潜伏期一般为两到三天,最长的为一周。
流脑起病时症状有些像感冒,发热、鼻塞及轻微咳嗽,许多人吃点感冒药止痛退热,但却很快转为寒战高热,剧烈头痛,有喷射性呕吐,面色苍白,精神不振,甚至出现抽搐。多数人的皮肤上出现淤点或淤斑,出现前额膨出、头部强直等脑膜炎症状,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尤其是暴发型流脑极其凶险,病情进展迅速,常于24小时内甚至在6小时内即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肝脾肿大等全身中毒症状。如
不及时,可能因循环衰竭、呼吸衰竭而死亡,其死亡率高达40%―60%。
专家提醒,如果儿童出现突发高烧,并伴头痛的症状时,千万不要盲目服用感冒药来止痛退热,而应立即带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如果婴幼儿出现呕吐、哭闹、烦躁、不肯吃奶或昏睡等现象,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由于引起流脑的脑膜炎双球菌,对特定的抗生素有较强的敏感性,所以,对大多数患儿来说,经过抗感染和对症治疗,患儿可以在一周后痊愈。少数严重患儿可以继发硬膜下积液、脑积水等症。年龄小昏迷程度深、时间长、皮肤出血点广泛和反复发生抽搐者则往往危及生命或留有脑性瘫痪等后遗症,严重者有生命危险。
■流脑三大易感人群:儿童、老人和民工
流脑的传染源是带菌者和病人,借用咳嗽、喷嚏、等飞沫直接在空气中传播。但陈大夫说,流脑的发病率较低,一般是100个人感染了流脑病毒,只会有一个人发病,而这个人肯定是抵抗力差、居住条件较差的人。
专家介绍,因为儿童免疫水平低下,15岁以下少儿,特别是6个月至两岁的婴幼儿较易感染。但儿童绝不是流脑的唯一受害者,从刚刚出生几天的新生儿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可能遭受流脑。另外,由于计划免疫的实施,儿童共接种三次流脑疫苗,已形成有效免疫水平,但成年人由于感染(或疫苗接种)后抗体水平的逐年递减,一部分人已经失去了对流脑病菌的免疫抵抗,成为最危险的易感人群。
陈志海大夫介绍,每年的三四月份正是北京地区的流脑高发期,从每年的基本情况看,这些病人大多是外地来京务工的青壮年民工。他们对流脑缺乏免疫能力,再加上居住在通风不良的集体宿舍里,个人卫生打理不当,所以更易染病。此外,医生还提醒大家,当前春运已经开始,人员流动量大,交往频繁,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上由于空间狭小,人员众多,更容易传播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
■打过疫苗并不意味着进了保险箱
虽然流脑疫苗可以使90%―95%的人群得到免疫保护,但陈大夫指出,打过疫苗并不是意味着就进了“保险箱”,仍然还有被传染流脑的可能,因为疫苗不是特别稳定。所以,虽然已注射过疫苗,但在流脑高发期,仍要做好适当的保护。
医生介绍,以往出现的流脑主要以A型为主,因此以往提供的流脑疫苗均为A型疫苗。近年来的监测发现,国内有些地方的C型流脑开始增多,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小规模的流行。
■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流脑
流脑虽来势凶猛,发病急剧,但只要掌握发病,采取综合措施是可以预防的,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脑膜炎双球菌具有怕热、怕冷、厌氧的弱点,因此要经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居室内的温度要在18℃-20℃,湿度在50%―60%最为合适,每天开窗3―4次,每次约15分钟左右,每天用湿布擦桌子和地面,使室内空气新鲜而湿润。让孩子多增加户外,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最为适宜,以提高对周围冷热变化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在流脑好发季节,室内还可用食醋、艾叶等熏蒸消毒,杀灭病菌。
2.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免疫能力。注意在流行期内,与流脑病例密切接触的人员、前往流行地的游客均应接种疫苗。目前我国市场上供应的A+C群双价多糖疫苗,能有效诱导出抗体,免疫年龄在两岁以上的人群次年不需要加强,3-5年后需加强接种。
3.及时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在流脑流行季节,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的病人,应提高警惕。若病人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喷射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确诊者应隔离治疗。病人污染的环境、用品等要严格消毒,以防扩散。
4.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要按时作息,保证睡眠,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5.少去或不去公共场所。初春时节,尽量少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注意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