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9月13日电(邹光祥)作为全球最活跃的第二大体,中国的发展与改革举世关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正在成为中国发展的助推器。
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改革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他还指出,所谓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制度创新,坚持改革就是创新。
不下理想化的“猛药”,不搞“休克疗法”,更多使用“微刺激”和“缓释剂”。纵观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政策,政策创新贯穿始终,进入“第二季”的中国已然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作为全球体系中运行最活跃的一部分,中国已经针对当代运行的新方式提出了不同于经典教科书的新主张,那就是“创新宏观调控方式”。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叶旭晨认为,在中国的运行系统需要从外需导向转向内需导向、“调结构”成为主要目标的情况下,必须要有新的宏观调控方式。
政策创新最大的看点是宏观调控的政策框架形成,即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守住发展的“底线”。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有灵活性和针对性,使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所谓合理区间,就是有一个“下限”和一个“上限”。李克强总理强调的“上限”有一个核心指标:防通胀,控制涨幅,尤其是。“下限”有两个核心指标:稳增长和保就业。当然,“下限”不是“底线”。
上限是不超过3.5%,下限是增长不低于7.5%,底线是增长不低于7%。以往,调控水平和力度取决于决策者的感觉和判断。李克强总理为宏观调控建立了清晰的数量模型,相关的指标具体、清晰且易于理解。
眼下的世界复苏乏力,不确定性大大增加。相比其它体,中国的情况更为复杂。显然,决策者找到了一套能够应对中国复杂局面的有效方法。那就是兼顾当前和长远,找准政府定位,认清市场规律,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改革贵在行动,看准一项,推出一项;干一个,成一个,不间断地推进。“不怕慢,只怕站”。仔细梳理今年以来决策者推出的多项改革措施,其出发点都是为了调结构,而着力点则是释放制度红利,激发市场活力。
上海永望资产总经理黄树军表示,中国是金融危机中表现最稳健的主要体,别人的经验无法回答中国如何调结构的问题。因此,中国只能从实际出发,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创造出新的宏观调控方法体系。
改革红利、合理区间、核心指标、科学框架、统筹施策、转型主导、结构调整、创新驱动、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内生动力,开放促进,这些耳熟能详的热词,既是政策创新的结果,更是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而它正是中国这部改革大片在“第二季”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