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西平措的歌声带我走进了那雪域高原神圣的殿堂,我似乎看到了高山、湖泊、还有那些匍匐在路上朝圣的教徒们,空灵清澈的声音只有在那么一片圣洁的土地上才能生出。于是,信仰这样的字眼又一次从心底冒出,有人说信仰不能当饭吃,所以有没有无所谓。可是终其一生,我们不都在找寻它吗?
刚看到《冈仁波齐》这个电影名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个人的名字,在看《冈仁波齐》的过程中,也一直以为那是一个如布达拉宫一样的佛教寺庙,最后才知道,冈仁波齐是一坐雪山,它是冈底斯山脉海拔6656米的主峰,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在梵文中意为“湿婆的天堂”(湿婆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发源于此。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芒康的小村庄,有一位老人,他的哥哥在世的时候很想去冈仁波齐,可惜没有如愿,老人为了完成心愿于是和自己的侄子商量去朝圣的事,村里人听说要去冈仁波齐,都纷纷请求加入,其中有手上沾染了太多动物鲜血的屠夫;有怀孕的妇女;有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女孩;还有一个因扩建新房而出车祸的颓废的中年男人,片中的那四家人,各自怀揣着不同的想法组成了一支朝圣的队伍,开始上路了。
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停留在喉间、安放于胸口,匍匐下跪,然后五体投地,再合掌起身,当这样虔诚的仪式感强的动作周而复始地出现在镜头里时,我还是被震撼到了,那些大字不识的臧民们,用自己的躯体丈量着到达雪山的每一寸土地,磕长头,一年多的时间,2000多公里的路途上他们没有人偷过懒,也没有人叫过累。甚至连那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全程都与大人们一样前行,还帮助一起搭帐篷,推车子。是怎样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们?!
宗教那是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它可以穿越生死,使人得到内心的平静,它告诉我们人的生老病死,都应顺其自然,孩子悄悄地出生了,老人静静地死去,如这雪山上生长的花草与水流过的土地一样,既没有那轰轰烈烈也没有悲悲切切,大家都应该平静地接受这自然界生衍繁息的规律。屠夫的杀戮、因人祸留下的灾难、未完成的夙愿都能在这样一场维持一年的艰辛朝拜中慢慢归于安宁。所以这些人都不觉得苦与累,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修行,是的,修行,我们每个人不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修行前行吗?只是他们的信仰是宗教,而我们的信仰又是什么呢?
电影里让我印象颇深的是他们遇到了一对羌族的老年夫妇,老公在前面磕长头,老婆在后面拉着车,旁边还有一头驴,问及为何不让驴拉车时,那老公说她老婆体恤这驴怕它太累。这样对弱者、对动物存着悲悯与宽容之心的事情还有很多, 遇到车祸,了解撞他们车的那里有个人需要救助时,他们都选择了原谅,义无反顾地放肇事者走,不索赔;还有那个屠夫在磕长头的时候让蚂蚁先通过等等,如果心里没有信仰,没有敬畏,还能自发地做到如此吗?这让我想起了《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的电影,描述的是历史上犹太人被驱赶的情景,被迫离开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原本应该是一件悲惨的事情,但当犹太人离开的时候,常常让小提琴手做先导,教士们在一旁陪伴、鼓舞众人。也许他们是想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后代知道,一个民族面对厄运的精神——不是激发仇恨,而是走向一种更正面的宗教追求——悲悯,这种精神在各个民族的宗教探索中日趋上升,面对迫害他们的强者,他们充满怜悯。他们开始懂得,人的快乐,是来自对自己从善的信心,哪怕你是弱者,哪怕你面对着一个强势的力量,你不可能“取胜”,但你有自己的精神乐土。
影片的最后,这群人在冈仁波齐雪山上渐行渐远,可能他们的朝圣之路还没有结束,修行之路还在继续,从影片真实的记录中,我们了解到人还可以这样活着,虽然看起来有些卑微,但内心的执着与强大不能不令人尊敬与钦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