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帆印象
江阴 薛栋成
江帆的名字隔三岔五地在媒体上出现,大家便知道他是个能写善写的主儿,服膺他冷峻
而不失热情、直率而不失智慧的杂文。文章写得多了,就要结集出书,如今,江帆的第四部
杂文集《正气篇》又出版了。3年多时间连出3本书,当佩服他的健笔凌云。
细细地拜读了一遍《正气篇》,感到题材上比前3部书更加“杂”了一点。150多篇短文
,说不上篇篇都是闪烁真理之光的醒世之作,但其中有不少篇目抓住了大众的“敏感神经”
。如《自豪之余》、《还要讲究“讲谏艺术”》、《留下买路钱》等篇目,都是作者的精心
之作,读来发人深省。另一类匡时劝世、抑恶扬善之作,逻辑扣杀力也很强。还有一些是作
者抱蘸浓情、与读者心电感应的散文随笔作品。
文人因文驰名。其实,江帆先生真正被人们所熟知,还是他的签名售书。
游鹅鼻嘴公园,就能看到一位中年汉子打着横幅,一张桌子上放几捆书,一面摇扇一面
吆喝:“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写文章不易,写杂文更不容易。我的杂文写
得不好,但有自己的观点……”销书形式有点寒伧,然而江帆先生却是一副敝帚自珍的神态
,全不以别人的诧异为意,他充满自信:文章是自己的好嘛!书摊前,工人驻足了,农民停
下来想看个究竟,知识分子在书摊前与他大谈杂文。书的销路出奇的好,我想,除了他别出
心裁的销书形式和营销艺术外,适销对路的商品使用价值应该是决定因素吧?
出书难,销书更难。这是一个比较崇尚物质而忽略意识的时代,而知识传播的多样化,
也使那种一部书教育几代人的盛况难再。同时,文学在计划经济年代里也养成了清高的习惯
,有些作家的作品远离了大众。大变革年代,人们正经历着自身角色的转换,经受着一种从
肉体到心灵的阵痛。在为生存奔波之余,人们看到有些作家并不为他们鼓与呼,不反映他们
的心声,仍然钻在象牙塔里玩各种文字游戏,那么,冷落他们也是很自然的事。应该说,那
种一味玩各种文字游戏的作家,不管他玩得多么高深莫测,在圈子里吹得多么天花乱坠,老
百姓也是没有功夫没有心理陪他们玩这种游戏的。
业内人士可以对江帆的文章作种种评价,但对他的营销艺术是无话可说的。江帆的杂文
,定位在老百姓的圈子里,他心甘情愿地与他们为伍,做他们的代言人。他说:“写给普通
老百姓看的东西,就该不绕圈子少拐弯,不拿似懂非懂的神圣理论吓唬人。”
在2000年3月5日的文艺创作座谈会上,讨论到文艺作品如何走向市场时,市领导的充分
肯定了江帆同志不屈不挠闯荡市场的精神,称他是探索市场第一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