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月饼中秋之夜,合家围坐,皓月当空、或对月饮酒,或品茶吃月饼以助谈兴,亦人生之一乐事。所以无中秋可以吃月饼,而无月饼则不成中秋,因此中秋与月饼是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但最早的月饼是用来庆祝胜利的食品。 相传,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在八月十五征讨匈奴得胜,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从此之后,月饼的制作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发展到今日,月饼品种有数百种,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月饼成为我国月饼中的五大种类。海南兴起的水果月饼,更是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二、螃蟹螃蟹形象极为丑陋,最初无人敢问津。然而,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相传,大禹治水时期,曾在阳澄湖边住宿。这里虽有村落,但却少有人住。大禹感到非常奇怪,就问一个没有走的老人。老人告诉他,因为阳澄湖里生有一种夹人虫,一到晚上掌灯之时,这些家伙就奔着灯光而来,进屋以后,见人就夹。因为来得太多,人们打不过来,不得不迁往别处居住。当时有个官员叫旁解,听了以后将脖颈子一挺,忿忿地说:“我就不信有这么厉害!”说着,带了一批民工去到阳澄湖挖河道。到了晚上,民工们搭起帐篷,升起火堆准备睡觉。谁知,火光竟引来了成千上万只圆形爬虫。只见它们个个形状扁圆,身上披着一个硬壳,硬壳两边各长长短不齐10个长爪,前边的两个各嵌一个夹子。见着人以后,口吐泡沫、举着夹子,湖水般的向帐篷里的人们涌来,挨近人后,猛夹一气,疼的大家呲牙咧嘴、哇呀乱叫。没办法,人们只得拿起应手器具,猛打一气,方将这些家伙赶走。然而,第二天晚上火光一起,这些讨厌的东西又是不约而至,晚上大家出来一阵猛打,方将它们打入水中。可是,此时天已大亮,再想睡觉已是不能,大家只有精神疲惫的去出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旁解想出一个办法,他叫人们在住宿的帐篷外边,转着圈子挖了一个深沟,到了夜间,帐篷里面燃起火堆后,叫大家在深沟里灌进滚开的热水。时间不长,这些夹人虫果然又蜂拥而至,只见沟里“噗咚、噗咚”乱响一气,一批又一批夹人虫跌入沟里被烫得浑身发红,全部死去,身上的夹、爪卷缩在一起。人往切近一看,一股特有的香味直扑鼻孔。旁解躬下身去捞了一只,去掉硬壳,顿时露出喷香的黄籽和洁白的嫩肉,旁解大着胆子先吃一口,觉得味道特别鲜美,立即招呼人们都来品尝,吃完后大家欣喜异常。由于旁解是第一个吃的人,这个夹人虫又没名字,于是大家一商量,就把这个“虫”字放在旁解两个字的一旁和下边,起名为“螃蟹”。三、桂花酒传说古时候两英山下,住着一个卖山葡萄酒的寡妇,她为人豪爽善良,酿出的酒,味醇甘美,人们尊敬她,称她仙酒娘子。一年冬天,天寒地冻。清晨,仙酒娘子刚开大门,忽见门外躺着一个骨瘦如柴、衣不遮体的汉子,看样子是个乞丐。仙酒娘子摸摸那人还有口气,就把他背回家里,先灌热汤,又喂了半杯酒,那汉子慢慢苏醒过来,激动地说:“谢谢娘子救命之恩。我是个瘫痪人,出去不是冻死,也得饿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几天吧。”仙酒娘子为难了,常言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像这样的汉子住在家里,别人会说闲话的。可是再想想,总不能看着他活活冻死,饿死啊!终于点头答应,留他暂住。果不出所料,关于仙酒娘子的闲话很快传开,大家对她疏远了,到酒店来买酒的一天比一天少了。但仙酒娘子忍着痛苦,尽心尽力照顾那汉子。后来,人家都不来买酒,她实在无法维持,那汉子也就不辞而别不知所往。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处去找,在山坡遇一白发老人,挑着一担干柴,吃力地走着。仙酒娘子正想去帮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干柴散落满地,老人闭着双眼,嘴唇颤动,微弱地喊着:“水、水……”荒山坡上哪来水呢?仙酒娘子咬破中指,顿时,鲜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边,老人忽然不见了。一阵清风,天上飞来一个黄布袋,袋中贮满许许多多小黄纸包,另有一张黄纸条,上面写着: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福高桂树碧,寿高满树花。采花酿桂酒,先送爹和妈。吴刚助善者,降灾奸诈滑。仙酒娘子这才明白,原这瘫汉子和担柴老人,都是吴刚变的。这事一传开,远近都来索桂子。善良的人把桂子种下,很快长出桂树,开出桂花,满院香甜,无限荣光。心术不正的人,种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发芽,使他感到难堪,从此洗心向善。大家都很感激仙酒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动了月宫里管理桂树的吴刚大仙,才把桂子酒传向人间,从此人间才有了桂花与桂花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