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1968年9月15日我和一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震泽金星4队,离今已48年了。眼看那个“9.15”难忘日子将来临,许多往事涌上心头……原想去看看师母,却闻她老人家已仙逝一年多了,心中不由得自责万分,近几年家里老老少少需处理的事不少,竟连续几年没有看望过她老人家。。。。。…真是遗憾终身!为了纪念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我把2007.12.22.写的博客日志翻出来再次发表,以示对她老人家怀念。——无花的玫瑰。2015.9.11.
《我的师母》
1968年9月15日,我插队到离古镇5里地的小村庄,大队给我指定一个师父,从此我多了一位生活上关心我的慈母——师母。
那天, 大队干部把我们送到师傅家,只见前厅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后来知道是小队长安排大家来欢迎我们的)一位身材修长、面容娇好、服式整洁扑素的中年妇女迎了出来,(与邋遢的师傅行成鲜明对比)只见她微笑着端出两碗熏豆茶招待我和小利,“穷乡僻壤没有啥给你们吃,来! 喝碗茶解解渴吧!”第一次见到她就给我一种亲切感,同时我又觉得她有几分阿庆嫂的风韵,没有一般农村妇女的那种拘束,处事待人大大方方。我想她一定是个善良能干的当家人,日后的交往证实了这一点。下面我给大家讲讲师母的故事——
一、女扮男装巧闯鬼门关
下放不久隔壁的阿品伯就给我们讲了一个有关师母的真实故事——
那年日本人占领我们江南古镇——震泽,烧、杀、抢,无恶不作,看到女人更是从不放过。村里的女人都脸上抹了煤灰躲起来,但秀珍(师母)穿上长衫带了礼帽一身男装,风度翩翩地和男人们一起出入公共场所,起先她只是上街买油盐酱醋之类的生活用品,后来竟去别的村看戏。家里的人天天提心吊胆,她却我行我素。还说:“大家不上街,这日子怎么过?”接下来她竟干了一件震惊全村人的事……
师父家祖辈靠养蚕摇丝度日,日本人来了后,没有人敢来收购丝,丝搁在家中不能变现钱,日常生活拿什么来开销?一家人一筹莫展。师母那时胆子真大,决定女扮男装到平望找老主顾。公婆老公不让她冒险,因为平望是交通要道,码头上日本人设有关卡,不少人过关时被鬼子指认为新四军当场枪杀了,故号称“鬼门关”。“等死找死反正都是死,我要去试一下。”她把一绞绞丝贴身绑在内衣裤里,当时正值冬天,外面套上棉裤、棉袍又罩上长衫,修长的她伪装成一结实小伙,若不脱衣细查,谁也看不出来。……
她手提一个小包装成走亲戚的样子,乘船来到关卡口,只见两个鬼子拿着刺刀凶神恶刹地逐一盘查着上来的客人。她前面有个老头,行李中被鬼子搜出带有“走私”的蚕丝,人、物均让鬼子押走。她内心紧张得蹦蹦直跳,想往回走已不可能,因为鬼子已经看到她了。她只好强作镇静,装作急于要看望平望某村生病的姑母以掩饰内心的恐慌,一边还主动提过包裹撩起长衫一角示意鬼子检查,心想生死听天由命,反倒啥也不怕了。不知鬼子在想什么,竟不耐烦地挥挥手叫她通过。“我现在想想还后怕,真象过道鬼门关。”师母笑着插话。这次冒险不仅给家中挣回一笔生活费,也让全村人佩服她,从此她成了当家人,不管公婆丈夫,生活上的事都是她说了算。这在封建的乡村是少有的。
二、性格刚烈但不失温柔善良
刚解放,工作组进村搞土改,许多村民不敢接待工作组。师母却认为过去没有土地吃净了苦,现在搞土改分田地是好事,有啥可害怕的!她热情接待了他们,管吃管住,工作组开会她看门望风,还鼓励胆小的丈夫积极参加土改运动。就在那个年代,师傅加入了共产党,成了村上第一批党员。后来不少工作组成员升官到了市、地委工作,他们还写信来问候这位热情干练的大嫂。然而师母从来不去打扰他们,认为自己做了该做的事,不需要别人感谢自己,更不会要求人家回报。……
师母的乐善好施是全村闻名的,谁家缺粮少钱向她借,只要她家有从不回绝。有要饭的来到她家,尽管她家不是很富裕,师母又给饭菜又给钱。村上所有的人家有啥大的事情都找她商量。……但师傅是出名惧内的小男人,连上街喝茶、打酒的钱也要向老婆要。一家人老老小小的事都得师母一人操心,师父连今天穿啥衣都要问师母。师母除了下地干活,还养鸡、鸭、兔子、猪、羊,平时的开销靠卖蛋、卖兔毛所得,每逢卖了羊、猪,钱比较多,就给家人添购衣物,过年有时自家杀头猪,日子过得火火红红。师父有坏脚病(血丝虫),每逢发作要躺在床上休息,师母忙里忙外还要给师父上自制的草药。这时的她是那么温柔,那么体贴,跟换了个人一样。……大家都羡慕师父有个能干贤惠的好妻子。……
我们下放青年农活干不象,远离父母来到乡下生活上不会照顾自己。师母很同情我们,耐心教我们烧饭(烧土灶),有好吃省给我们吃。每次我没有下饭的小菜时,窗口就会出现师母的身影,她把一碗碗可口的菜递了进我的插青屋。……干活叮嘱大女儿照顾我们,让我们有家的温暖。……我感激师母在漫长的插青生涯给了我温暖,给了我浓浓的母爱.-----
三、择婿不世俗有眼光
转眼到了师母的大女儿谈婚论嫁的时候,因为想招女婿,条件好的人家不肯做倒插门的女婿,自身条件差的,女儿又看不中,一时让师母感到为难。这时亲戚介绍一位宛平的青年,生得一表人才,看上去又朴实无华,只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尽管高中毕业却找不到对象。师母和她女儿都很称心。可是师父打听到男方成份不好,就坚决不同意,大儿子刚从部队复员回镇上酒厂工作也是个党员,也反对这门亲事。
家中有了两种意见,在那个年代,成份比啥都重要,但师母却认为人品更重要。为此,师母亲自去了趟宛平,了解到这个青年很勤劳,是赤脚医生,人缘好,又聪明能干。回家就宣布:中央首长也有成份不好的,只要人好,怕啥!这个女婿我要定了,你们谁怕连累就分开过。大儿子、儿媳和师父过,自己和大女儿、小女儿过。……家中的事一向师母说了算,这次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后,这位师母亲自挑选的女婿,成了镇多服公司总经理,生意做得很大,让所有的人刮目相看。他靠勤劳致富,把师母家的旧房改建成漂亮的新楼,待岳母比自己亲妈还好。大家称赞师母择婿不世俗有眼光!
77年我参加了高考,我考上了师范大学,离开了生活10年之久的农村,离开了关心我、照顾我的师母,至今已30多年了。我时常在朋友间提到这位可敬的师母,对她心存感激。这些年来,尽管我为了生计忙忙碌碌,很少去看她,一般在节假日打个电话问候一声,但是我时常想念她,永远不会忘记她对我的好,在我心里她永远是我所敬重的伟大的母亲!
无花的玫瑰 2007. 12. 22. 完稿.
2015.9.11。重新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