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笔者每年要接待好几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画家来兰著书作画。当时,连卫生间也没有的兰溪饭店是县里的“最高级宾馆”,七角钱一盘的糖醋排骨是待客佳肴。用过晚饭,作家、画家们夹上采访本,背起画板,穿过延安路,走下西门城楼,展眼一望,“哗——”的一声,齐口赞叹起来:美啊…… 兰江如练,一川碧玉,两岸垂柳,绿浪舒展,浮桥轻摇,“越中山色镜中看”。作家、画家们轻轻走过浮桥,来到中洲岛,坐西朝东,展开画板。那时,沿江解放路、中山路一带很少有洋房高楼建筑,错落有致的黑瓦白墙沐浴在金黄色的晚霞之中,城市的背景大云山却是绿树葱茏,梦意飘逸,而静静流淌的兰江,如同给小城戴上碧玉项链,闪闪发光。画家们轻描巧绘,都把浮桥带进画中。他们说,兰江这么清,这么深,离城这么近,在全国也很难找到这样的小城风俗图景。特别是这浮桥,给兰溪平添无限的诗情画意。有位四川画家,沿着黄河、长江边走边画好几年,每个景地最多住两天,在兰溪,却住了四个晚上。有个晚上,躺在浮桥上不肯走,说是在体会“中洲渔火”的美妙意境。 七十年代前,兰溪古城边有三座浮桥。南门浮桥横跨婺江,是兰城去金华、龙游的必经之道。西门浮桥连接西门城楼到中洲岛。还有一条从中洲岛通向溪西。 景致最好的,要数西门浮桥。几十条小木船,由两条钢 链串连,相搭成桥。春天,“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夜春雨,三江水漫,两岸杨柳桃李,雾紫花红,站在浮桥上,可以看见鱼虾跃出江面的有趣情景。夏天,这里是理想的天然游泳场。浅浅的沙滩,是初学游泳的好场所,而勇敢的小伙、姑娘,则站在尖尖的船头,凌空跃向碧绿的兰江。秋天,江水清澈,沿江一长排石级上,一个挨一个红衣绿裤的捣衣女,组成一幅大城市难以见到的小城风俗图。冬天,兰江的水绿得发蓝,碰到下雪天,透过漫天大雪,可见浮桥上,穿着红色泳衣的弄潮儿在迎风劈浪…… 近些年,作家、画家们来兰少了,但来信来电总会问起一句:小城春秋,浮桥安在?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南门浮桥早已消失,而一座又一座雄伟的钢筋水泥大桥飞架兰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社会进步的象征。今天,随着富春江船闸建成,钱塘江-兰江航道扩大升级,我们可亲可爱的西门浮桥也将退出历史舞台,我的心中,是满满的留恋不舍之情。所以,每天傍晚,我都会走上浮桥,静静地坐上老半天,毕竟,这样的时刻,越来越少了。遥望黛色多情的横山、云山,近看静静流淌的兰江水,我不禁吟诗颂之:我歌兰江水/衢婺喜相会/中洲花香处/浮桥踏浪来/浪举万盅酒/青山献杨梅/轻歌钱塘去/缓缓入东海…… (作者:李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