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欣闻家门口开了个影视城,这是我期盼已久的,要问我生活的小镇在哪里,它就在我们城市的最西边,紧临浙江。
想起看电影的岁月,时光便像一盘影带回放到了我的童年,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我们乡下农村,物质和文化都比较匮乏,家里没有电视机,看电影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农忙过后,放映队就会到村子的晒谷场上轮流放露天电影,每次傍晚接到消息,小孩就先搬出长椅短凳去前面占位子,天一黑,男女老少全部倾巢出动,个子高的抬头可见,可委屈了个子低的,只能踮起脚尖看,有人爬在树杈上,有人坐在柴垛上,有人把小孩举在肩上,那一幕幕,至今都是清晰的画面。放的影片大多是黑白战争片,当时我还小,姐姐已经上小学,我总会不时地问这是好人吧,那个是坏人吧,坏人什么时侯死啊?就像鲁迅先生的《社戏》里写道“红红绿绿的动,咿咿呀呀的唱”,不理解内容的意思所在。
后来,去的最多的是位于老街的影剧院,也有人叫它大会堂,因为也是平时开会用的场所。那时读小学,学校常组织我们看电影,我们会排着整齐的队伍,各自拿着小长条的票,票纸时而粉红,时而蓝色,时而黄色,我们井然有序地等待影院铁门口被称为“长脚叔”的人检票,一进门大家就拥挤着进场,寻找属于自己的板凳。电影院座位分单双号,是为了防止观众入场时的拥挤,让观众从两边通道入席,这样就不会拥挤在一根通道上,这是个规律,可有时我们还会闹起笑话,错坐别人的位子。当院内一片漆黑时,原先的喧闹便戛然而止,鸦雀无声,电影开始了。那时买一包三角包的瓜子,看一场电影,对我们来说真是一种享受。
当我毕业后再次回到我的家乡,这个老街影剧院已列为危房建筑,锈迹斑斑的铁门紧锁,喜欢安静的我,棋牌、舞厅又与我格格不入,我和我的他相约去看电影只能去离镇数十里的南浔。再后来,电视、网络已兴起,看电影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了,在网上一搜,不出门便能看到许多的精彩影剧,可我依旧觉得缺少了什么,或许那就是心里挥之不去的影院情结。
最近,文化部门又推出了送电影进社区,老街影剧院也早已拆除,人民广场便是放映露天电影最好的地方,放映人则是“长脚叔”的儿子。一块小荧幕的支起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的景象,我家就住在附近,每每在放映的夜晚,我还是会到场,运气不好的时候是看到正起劲时突然下起雨滴就只能草草收场。场地上老年人居多,或许他们的驻足观望,只为与我一样回味过去的那份激情。
今天,我又可以坐进了家门口的电影院。它位于人民路一小区的拐角,有着高级的音响设备,宽大的电影屏幕,大厅或小厅,2D、3D应有尽有,还可以过瘾地连续观看几部片子。我带上孩子,手捧热腾腾的爆米花,欣赏一场立体动感十足的电影,一起把情感投入到电影的情节当中,悲伤着它的悲伤,幸福着它的幸福,真是惬意的事。
岁月流逝,几度变迁。我爱看电影,那种氛围,或许一直是它的魅力所在,那种感觉,似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开放在我生命的长河里,装扮并芬芳着我的内心世界。电影--生活,这生活恰恰如同电影,我就是自己生活的导演,精致地生活,做从容的自己。
一篇小文,七都影视城开业有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