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电视新闻,得知国学大师季羡林已于2009年7月11日早晨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
媒体对季老的介绍有一长串:著名的古文学家、历史学家,翻译家、作家……季老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大副校长……这位活了差不多一个世纪的老人,头上虽然顶着无数的光环,但经历却是坎坷非常。季老一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在《百家讲坛》以讲述《三字经》而火爆的钱文忠教授,亦是季老的弟子。
我心中的季老,只是一位写得一手好散文的著名作家。季老的散文,空灵俊秀,那种笔下的舒缓和淡雅,简直无法形容。他笔下的那种好,好在让人察觉不出好在哪里,哪里是好。摊开书来眼中看着字字是好,合上书去心头想来句句是好。季老的散文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只是写了一些自己的日常琐事,并没有大段大段的说教,用笔清淡朴实,但读来却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不得不承认,大家风范,自是有他一番道理的。
个人认为,季老的散文之中,《赋得永久的悔》是写得最好的一篇。这是一篇季老回忆母亲的散文。也许在每个人的心里,对于家乡,对于母亲,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情。季老自然不能例外。季老写到自己6岁离开母亲,从此母亲在他的心中,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直至母亲去世,回乡奔丧,季老这样写到: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季老的婚姻,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有过说明:“如果中国将来要修‘二十几史’,而且其中又有什么‘妇女列传’或‘闺秀列传’的话,她应该榜上有名。”季老的妻子是在他18岁那年,遵循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的一位大他4岁,只有小学文化的妻子。可以想见,留学德国,精通多国外语的季先生,是不能指望这样一位妻子为他红袖添香的。因此季老对妻子的感情,只见于纸上褒扬。
说到儿女,季老有一儿一女,女儿先他而逝。父子之间因为种种隔阂,居然有13年未曾见面。而儿子一直以“季先生”称呼自己的父亲。生命最后的时刻,陪伴季老的,只有秘书。据说秘书很负责,为季老的健康考虑,怕他激动兴奋,一切想见的,不相见的人,都不得见。
我不能妄评季老的一生是幸福美满还是凄凉坎坷,至少,他看起来是那么德高望重的学者,是那么功成名就的大学问家,是需要我们仰视才见的人。这样的人生,难道还不算功德圆满?
只是,我等凡夫俗子,人生最大的繁华和幸福,只不过是有佳偶相伴,有孺子可教,堂上还有老父母可养。别的,都只是纸上富贵,留待别人观瞻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