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轮以地方政府为主力的金融改革,可以视为对僵化金融体制的一次倒逼,而以地方政府作为金改试验区而不是全面展开,也可以将金改失败带来的风险控制在较小范围之内。
9月23日,浙江省义乌市宣布《金融专项改革方案》正式获得国务院的批复,这也是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继温州、“珠三角”和泉州之后,第四个正式获批从事金融改革的地方政府。如果考虑到即将挂牌的上海自贸区、正在申报金改方案的武汉市,以及大张旗鼓进行金改的山东省等等,地方政府对金融改革的热情已成星火燎原之势。
由于担忧金融领域改革会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我国对金融改革一直抱有相当谨慎的态度,这种谨慎在避免发生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金融活力,无法最大限度实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而现在这一轮以地方政府为主力的金融改革,可以视为对僵化金融体制的一次倒逼,而以地方政府作为金改试验区而不是全面展开,也可以将金改失败带来的风险控制在较小范围之内,算是一次渐进式改革。
从已经获批的几家金改试验区来看,各地的金改方案还是有很鲜明的地方特色,不同地方各有不同的改革侧重点,基本上体现了当地对金融改革最迫切需要的所在。比如最早启动金改的温州市,其背景在于温州的民间借贷市场陷入巨大混乱,金改重点也就着重于如何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而消除高利贷之乱,因此金改方案中包括“鼓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支持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鼓励温州辖区内各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租赁企业,建立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服务中心”,等等。“珠三角”的金融改革,则主要依托经济特区和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以打造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人民币国际化为重点,包括“开展债券发行主体、发行机制和交易模式创新,规范发展区域产权和股权交易市场,推进区域票据市场电子化建设,做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逐步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和使用,在横琴新区和前海地区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试验”等。义乌的金融改革则以贸易金融作为重点,以此服务于这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具体包括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加快贸易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外汇管理机制、推动人民币跨境业务创新、发展壮大本外币兑换业务、促进民间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七个方面。
与国内其他金融改革试验区不同的是,山东省的金融改革是另一条道路,证监会前主席郭树清到山东上任后,立即发挥自己的金融特长,在山东掀起一场瞩目的金融改革,比如要求山东省的每个市都要配备一位懂金融的副市长,从中央金融部门和企业中选派30名干部到山东挂职等等。山东的金改不仅只是技术上的改革,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更是要将金融行业本身打造成为重要产业,成为山东这个传统农业大省的新引擎。山东省金融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初步建成与实体经济相适应、市场化水平较高的现代金融体系,到2017年底,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以上。在2012年,山东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3%,广东、上海和北京等地超过6%。
地方金融改革高潮迭起,不过也有人表示出谨慎的心态。比如对于现在外界给予高度期待的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近期表示,上海自贸区可能有助于加快资本项目的开放,但不应成为利率市场化的特区。吴晓灵并不主张在上海自贸区实施完全的利率市场化,因为一旦上海自贸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会吸引大量资金流向自贸区,过多的资金流向自贸区,会导致资金空转,在制度套利上会出现很多问题,对整个金融体制改革没有好处。由于金融改革通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地方政府为主带动金融改革,的确可能会出现这种对整体形成冲击的局面。
理论上而言,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通过改革僵化的金融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实体经济增速。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发展历程,很多时候都是在遭遇困难的情况下,通过锐意改革重获发展动力,此时的中国经济,又再次站到了急需改革红利的关口。不过,推进金融改革,通常是在经济向好的时候更容易获得成功,在经济下行周期推行金融改革,难度往往要高出许多。
以最具标志性的温州金改看,从去年3月至今,温州金改已经历时一年半,但从实际效果看,成果远远低于预期。当时温州金改的背景是当地的民间借贷陷入巨大的混乱,现在来看,温州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当地企业倒闭和老板跑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温州金改之所以如此,除了当初金改方案本身未达预期,比如并未触及外界呼声最高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民营银行难以在短时间内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等,更大的背景还是因为当地脆弱的实体经济。在海外市场需求萎缩,本地楼市泡沫破灭之后,当地大量的资金根本寻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而需要贷款的企业,又因为抵押品的大幅缩水,融资难度更甚从前。对于当地金融机构而言,经济状况越是不景气,越是提高贷款门槛以预防坏账风险,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也就更加突出。从过去一年半来看,温州金改之路依然前路漫漫。反过来看,如果温州金改是在当地经济向好的背景下推出,企业盈利前景光明,金融机构积极放贷,大量资金投身实业而不是从事以钱炒钱的游戏,现在温州金改面临的很多困难都将不复存在,金改的推进也就会顺利许多。
对于现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的金改潮,温州就像是一面镜子——如果指望金融改革将经济拉出低谷,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这种期望值恐怕还是有些过高,如果不能把握好金改的力度,过于强调金融改革的重要性,有可能会背离金融为实体经济的服务的本质,颠倒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本末,反而拖累经济发展。
当实体经济增速放缓,传统产业看不到太多投资机会时,经济脱实向虚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还是以温州来看,当地之所以出现巨大的高利贷和房地产泡沫,根本原因还是在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之后,外向型的温州经济遭遇了重大打击,无处可去的大量资金只好转投房地产和高利贷这类以钱生钱的游戏,并最终导致泡沫破灭。如果将温州的境遇放大来看,
今天的中国其实也与之有几分相似,经济高度依赖房地产,大量货币空转,经济脱实入虚的迹象十分明显。
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尤为微妙。在今年初,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但是影子银行体系超级活跃,大量资金充斥于实体经济之外,货币空转成为困扰年初中国经济的一大难题。进入6月份,中央政府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新的调控思路出台后,一场钱荒风波紧随而至,显示出管理层打击影子银行的决心。但是仅仅过了两个月,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再次出现,8月份的经济显著复苏,但同时伴随着社会融资规模的大幅增长,影子银行再度卷土重来,中国经济似乎又重回信贷推动的老路。
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金融改革毫无疑问是需要大力推进的,但是和金融改革相比,中国经济更需要的可能还是增加实体经济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转型打下坚实基础,否则,过于重视金融改革的力量,反而有可能会忽略实体经济的改革,而一味依靠虚拟经济的刺激,中国经济距离转型只会越来越远,今天发生在温州身上的故事,将来就有可能在全国蔓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