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一年开学季,看着那些刚入学的、一脸可爱的孩子,背着个书包蹦蹦跳跳走路的样子。猜想着,他们的书包里肯定有一包糖。在这边有个风俗,新上学的孩子,都要带上一包糖带到学校,给老师、给新同学。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拿着糖第一次走进课堂的情景已记不得了,但当自己已“历练”成学校的大哥哥吃着学弟学妹妹拿来的糖时情景还有点印象。每到开学季,村里的小学都会多几十个稚嫩的新面孔,他们每人都会带来一包糖,老师们把这些糖集中起来,盛在脸盆里,搅和成什锦糖,我们常趴在老师办公室窗口咽着口水,恨不得把这一大盆都搬回家。老师们每人办公桌上都有一棒,剩下来的分给全校的学生吃,每人分上四五颗。老师端着脸盆说:“这是一年级小弟弟小妹妹的糖,吃了他们的糖,以后不可以大欺小,要关心、爱护小弟弟小妹妹,你们能做到吗?”“能!”声音大得震落了屋上的悬尘,整齐得就象训练好似的。只巴望老师快点把糖发下来,解解馋。 这些糖是各家各户拿来的,所以花花绿绿,口味不尽相同。有硬的、软的,有花生味的、水果味、牛奶味,有巧克力味的就是撞了大运了,老师分发时,随手抓的,拿到后常常比较着谁的好吃。大家都喜欢软糖,也最先吃,嚼在嘴里,软软的、奶味醇香。吃完后,糖纸也会成好东西,那些纸质的不稀奇,最稀奇的就是透明的、彩色的塑料纸,细心地把它们撸平,放在眼前,眯起眼,看着那彩色的世界,也是开心不已。好些人,会小心地收集各种色彩的,夹在字典里,可以炫耀,甚至可以换东西。 糖,在如今孩子的眼里,最平常普通不过,不会垂涎。以前的年代里,它就是孩子们最向往的东西,也是大人们珍惜的东西,在风俗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到现在,仍延续着。 新年里走亲戚,待客的第一样东西就是甜茶,如果哪家招待客人没有用甜茶,客人会有想法,认为不敬。甜茶,大多是用糯米锅糍冲泡,生怕不够甜,还要满满地舀上一大勺。老母亲直到今天,还是这样的做法,仿佛一定要泡得甜方能显示主人家的热情。也有用爆米花,土话叫“冬米”,或者炒米茶来来冲泡甜茶,炒米茶特别香,把大米在锅里炒熟,冲泡起来,焦香四溢。如今,客人来,依旧要泡上甜茶,有些人家有些演变,可以是奶茶、咖啡、果汁、银耳汤等,总之要甜,老人家们边奉上甜茶,边说着吉利话:甜一甜,甜甜蜜蜜。这糖,似乎是一种吉祥的祝福,就好比是藏族人献哈达一般。 糖,也都会跟喜事沾边。结婚、添丁、造房、乔迁都要有糖来助兴,让旁人一起来分享喜悦。记得,以前男方到女方家“讨新娘子”,负责发糖最累,常常装糖的包都要被扯破。每每有新娘子出嫁,全村老少都会聚集起来,看新郎新娘、看嫁妆,还要有“讨”糖吃。我们小孩子最兴奋,常常围着发糖的人,伸长个手,大着嗓门,“我还没有吃到”,搞得发糖的人手忙脚乱,小孩子还会耍滑头,拿了一把,藏到口袋里,再来“讨”要。造新房上梁时,要“抢糖”,当把一块鲜红的布包在主梁上后,主人家就会让木匠师傅从上面撒糖、撒零钱,下面的人哄抢,一片欢笑。 那些满脸天真的孩子书包里肯定有一包“开学糖”,这里面蕴含着父母的美好期许,也包含着对老师的尊敬。这样简单、质朴的做法,应该不会有贿赂的嫌疑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