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中,宝玉亲点了一道“荷叶羹”,据凤姐介绍,乃是“不知弄些什么面印出来,借点新荷叶的清香”,把面团在银模子里印成菊花、梅花、莲蓬、荷叶、菱角等三四十样“豆子大”的小面花,再让这些小面花染上荷香,然后下在汤里,“全仗着好汤”。大观园里的故事就如一株擎天玉树般璀璨多姿,而“荷叶羹”便是明烁在枝梢头的一点珠露,在它小小的珠光中映出的镜像,乃是往昔生活中那一精心将绿叶的清香引入饮馔的深厚传统。
[color=]男人对美食的拥有就像对
[color=]男腰带
[color=]的拥有一样,内心具有很强的欲望。
菊、梅、莲、荷、菱的小面花之所以染上荷香,大约是因为先铺在荷叶上蒸熟,然后才下入汤中。由于荷叶的气息鲜明,所以古人非常习惯于通过垫衬或包裹的方法,让荷气传递到面、饭之中。实际上,在明代以来,蒸馒头、包子等面食,都讲究用荷叶或者生芭蕉叶代替屉布,垫铺在笼屉内,然后将生坯码放其上,加热蒸熟。另外,把洗净的白米用荷叶裹成一个个小包,堆在水中,一起煮熟,就会得到清气独特的“荷香饭”。
实际上,即使用普通方法蒸熟的白米饭,只要存放时垫衬在荷叶上,也一样会轻沁叶息,因此,自唐宋以来,人们不仅用垫荷叶的方式收存熟饭,而且,一旦需要携带着馔肴外出,也总是用荷叶把饭加以包裹。唐代诗人柳宗元《柳州峒氓》一诗在描写当地农民赶集的风俗时便说道:“绿荷包饭趁墟人。”到了宋代,这一做法变得广为普及,如词人刘克庄《贺新郎》一词如此展示自己的退隐生活:“老去把茅依地主,有瓦盆盛酒荷包饭。”
在翠叶熏沁之外,还有一种更直接的将草木真味与饭、面相结合的方式,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特别推荐。把新荷叶投在清水中煮成汤,然后用荷叶汤代替白水倒入米锅中煮饭,便会得到“荷叶烧饭”。这样一种方法不仅“气味亦全”,而且还有着食补的意义,如“荷叶烧饭”便有“宽中”的效果。据李时珍介绍,多种有药治作用的鲜叶都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煮饭,芥叶汤煮成的饭“豁痰”,紫苏汤煮成的饭“行气解肌”,薄荷汤煮成的饭“去热”,淡竹叶汤煮成的饭“辟暑”……
[color=]美食如同男腰带,注重材质
明时,甚至还有人喜食“槐叶煮饭”、“蔓菁煮饭”,据说也是极其香美。
应该说,往昔生活对于绿叶的知音之赏,在食粥一道上流露得最为充分。在古人看来,粥易于消化、吸收,对补益身体大有好处,于是所发展出的花色异常丰富,多种植物碧叶都被运用到粥的熬制当中。煮粥时可以将各种鲜翠叶子直接投在锅中慢熬,让气味与营养充分沁入粥汁,即便捷又富有效果,为其他食品难以做到,因此,传统的粥可谓把草木之叶加以了最充分的调动:
香稻叶粥,“味薄而香清”,利水、开胃;丝瓜叶粥,除热、凉血;枸杞叶粥,明目安神;枇杷叶粥,降气止渴、清暑毒;藿香粥,散暑气、开胃;松叶粥,安五脏、生毛发,此外紫苏粥、薄荷粥、淡竹叶粥则有着与煮饭一样的性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