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三耕斋 于 2012-11-12 21:27 编辑
外婆的味道(三)——撑腰糕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蒸糕做馒头。每逢阴历二月初头,靠近江浙一带的农村家家都有氽撑腰糕的习俗。每到这时,大地回暖,阳气上升,外婆常说,春节过去了,正月也过去了,日脚头要长了,该吃撑腰糕了,这一年就开始忙起来喽。二月二,人们度过了欢庆的新春时节,进入“春分”时节,日长夜短,经过一个冬天的修养身息之后,农村进入了春耕备耕阶段,一年的劳作由此开始。由于农活繁重杂多,此时农家就会做些米糕,带到田头食用,这样干活时能不觉饥饿,可以撑起腰板精神抖擞地干活。
再农村,有一幅挺括的腰板,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尤为重要,春天耕莳秧坂田,夏天双抢种水稻,秋天开沟播麦菜,冬天积肥罱河泥。乡下人一年四季在田地里劳作,难免不了腰酸背痛。据说吃了撑腰糕,新的一年就能平平安安,少个腰酸背痛,就是干活的好把式。
每到了桃红柳绿的季节,村边的河水泛青,天色开始明朗,田头的野草钻出地面了,又是家乡氽撑腰糕的时候了。这天一早,主妇们忙开了,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飘荡着甜丝丝的米糕香味儿,这香味儿弥漫着村庄,弥漫着田野,浸透着我的心田。这天早上,不用外婆喊起床,隔夜就惦记着吃糕的我早早的醒来,一骨碌爬起来,跑到灶屋间看外婆氽撑腰糕。
糕是现成的,不用磨粉揉团做起来,春节过后,家家户户总会保留着吃剩的几块年糕,外婆隔夜就将年糕浸泡在水里了,这过年时就做好的已留存了个把月的年糕硬邦邦的,浸泡之后才能重新变软。外婆小心地将大大的一长块年糕切成一小条一小条的长条状细糕,再用手揿揿扁后,一条条整齐地摆在烧烫的油锅中,反复翻身氽煎,一阵“哧哩呱啦阵”之后,直至两面金黄。此时油氽后的年糕表面还冒着一个个小泡,然后赶紧加红糖加水煮。那溢出的香味常常勾得我们这群小屁虫口水直流,寸步不离灶台,目不转睛地盯着它。只煮一会儿时间,糕就煮熟了,外婆把一条条滚满了红糖汁的糕盛到我们早已准备好的小碗里。
这个时候,碗中白色的撑腰糕静静地躺在红色的糖水中,浑身乌黑油亮,滑溜溜的,糯糯的,胖胖的,煞是可爱。那油亮亮的暗红色和散发出的丝丝香甜味,常使我们顾不得烫就一口咬下去。哈,真是又香又甜又脆又糯,远比那淡而无味的年糕美味一百倍。馋极了的我们常常把糕吃完后留在碗里的那点红糖卤汁也舔干净,味道真是好极了。外婆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常说,多吃点,腰板硬了,一辈子活得堂堂正正,在外就没人敢欺负咱了。呵呵,在外婆殷切的爱心下,我们这群不耕田劳作的小孩子,居然也有了吃撑腰糕冠冕堂皇的理由呢!
“片切年糕作短条,碧油煎出嫩黄娇。年年撑得风难摆,怪道吴娘少细腰”。小时候,真信了外婆的话,看着外婆腰板硬朗,走起路来地面都会震动,常想,也许是撑腰糕在起作用吧!
长大后,在外地工作,外婆早已不在,每到“二月二”这天,便没有机会尝到外婆亲自制作的“撑腰糕”。当地乐家福的糕点很有名气,那天,我常会去那里买块撑腰糕来尝尝,其实只是一块桂花糖年糕而已,根本没有放入油中氽过,也品尝不到儿时撑腰糕那满嘴糖汁与糕香的诱人味道!“撑腰糕”就像一道温馨的甜品,永远只能停留在童年的记忆深处。
现在,随着农业机械化后,农民种田基本不再依靠那幅结实有力的“腰板”了,“撑腰糕”这一风俗,似乎也失去了真正的意义。但关于“撑腰糕”的美好回忆却永远无法抹去,真想再尝尝孩提时代那外婆的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