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龙”文化 生肖龙的传说 生肖龙的传说 虽然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构的动物,但中国人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龙的地位之高任何动物也无法与之比较,中国人心中,它是一种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神物。人们发挥出无限的想象力,将龙说得神奇而伟大,把各
虽然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构的动物,但中国人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龙的地位之高任何动物也无法与之比较,中国人心中,它是一种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神物。人们发挥出无限的想象力,将龙说得神奇而伟大,把各种动物的形象聚于龙一身、有兽的野性、人的悟性、神的灵性,并创造了许多龙的传说,这些传说经过民间的加工和文人的润色后,更加令人神往了。也许,这也是龙成为生肖的文化因素。
据说,远古时代的龙是没有角的,那时的龙在地上生活。它凭着自己身强体壮,能飞,善游 ,想当属相,也想当兽王,取代虎的地位。于是,人间产生了龙虎斗,结果是难分难解。最后,玉帝觉得它们斗得太不像话,下旨叫它们来天宫评理,临行时,龙想到自己虽然高大,却不及老虎威风,怕玉帝小看自己,当不上兽王也排不上属相。这时,龙的小弟蜈蚣出主意: 公鸡有一对漂亮的角,不防借来戴上,这一定会给龙大哥添几分威风。 龙听大喜,便同蜈蚣来找公鸡借角。
公鸡听说龙要借它的角,死活不肯,龙一见急了,对天发誓道: 如果我不还你的角,回陆地就死。 蜈蚣也在一帝担任保道。 如果龙大哥不还你的角你一口把我吃掉。 公鸡见蜈蚣作保便把角借给了龙。
龙和虎到了天宫,玉帝见龙和虎都十分威风,便下令龙虎都作兽王,虎为陆地百兽之王,龙作水中水族之王。虎既然可以当属相,龙也可以成为属相,只不过得在后面一些。于是,龙和虎皆大欢喜,告辞玉帝回到凡间,回来后,龙心里想,如果把角还给公鸡,水族们见我这么丑能服我管呢?于是决定不还公鸡的角,一头扎进水中,现也不上陆地了。
公鸡见龙不还角,气得满脸通红,也迁怒于蜈蚣,蜈蚣吓得从此钻进石缝中。今天我们还可以见到,公鸡的脸总是红的、蜈蚣也难得爬出地面,公鸡见到蜈蚣总是一口一个吃掉,并且总是在喊 : 龙哥哥,还我的角! 而龙呢,再也没有到陆地上来了。
中国的民俗节日中,有不少是与龙有关的。明清两代,舞龙灯之风更盛。据清道光年间《沪城岁事》载: 游手环竹箔作笼状,蒙以绘,绘龙鳞于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导师为灯牌,必书 五谷丰登,官清民乐 。舞龙灯并非灯节才有,春节、中秋以至各种庙会均有此项活动。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龙是吉祥瑞兽,人们用灯模拟龙的形象,无非是取其吉祥除祟的含义。
山东沂南北寨村东汉晚其画介石墓中室东壁上的乐舞百戏石刻,为我们提供了汉代鱼龙之戏的形象资料。其龙双角、鳞身、双翼、长尾,背上负一大圆口双耳瓶;瓶上立着一个扮演羽人的小孩,双手持一带羽葆的长幢耍弄。龙前有一左手持短梃,右手持鼗鼓向龙摇动的人;龙后有一左手持鞭,右手持鼗鼓举掐的人气氛热烈。此龙的造型,极像马的形体。
农历二月二为汉族的 龙抬头节 。此时正值尺蛰、春分时节,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在这一天正抬头活动,以后的雨水也就多起来了。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有关于 二月引龙,熏百虫 的记载: 宛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蜿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 引龙回 。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由于中国北方多旱少雨,将引入家中,图的是风调雨顺,于是也冰产生了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这一天,人们吃龙须面、龙鳞烙饼、龙耳饼子等等。
农历五月初五为 端午节 。按地支推算, 五 为 午 ,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 龙的节日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岫》中的大龙舟,头、尾、鳞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
古代帝王服饰中有龙袍。《清朝通志 器服略》中记载: 皇帝龙袍,色用明黄,棉袷纱裘,惟其时,领袖具石青片金绿,列十二章,间以五笔型色去。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衣襟处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裾左右开。 在清代一般绣九龙,但从正面或背面看都是五条龙,合 九五之尊 的帝王称号。袍的下端排列着许多 水脚 ,水上绣水浪,俗称 海水江涯 。包含着一统江山及延绵不断等寓意。
分布于中南地区的壮族、瑶族和西南地区的哈尼族均有 祭龙节 。壮族的祭龙节在农历二月间,祭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祀用的鸡、猪等祭品。认为杀猪祭龙,可保人畜平安。瑶族的祭龙节在农历三月初三,活动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祭盘古、祭玉皇、祭神农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