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在线|lanxi.online|兰溪新闻|兰溪在线|兰溪论坛|兰溪信息|兰溪网|兰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社区广播台

查看: 1228|回复: 0

母婴依恋:零距离亲密关系

[复制链接]

508

主题

508

帖子

152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6
发表于 2019-4-12 01: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玲和甜甜同年结婚,碰巧又同年各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儿。但到她们两岁时,两个女孩的行为及其与母亲的关系明显不同:小玲的女儿和妈妈很亲密,常常依偎在妈妈的身边,妈妈做家务时小女孩一个人与娃娃做游戏,悠然自得;而甜甜的女儿完全不同,她和妈妈不太亲近,妈妈在与不在对她而言都无所谓,她还经常反抗妈妈的指令,不是拒不执行,就是装作没听见。甜甜很伤心,觉得自己在教育方面很失败。她求助于心理学家。心理学家对甜甜和小玲两对母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周的观察,并与两个妈妈分别进行了访谈,发现问题就出在早期依恋这一环节上。
安全型依恋
●陈国鹏
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和身体方面的结。婴儿刚出生时没有依恋的倾向,但到了6个月,他就积极寻求与专门照料他的人接近,期望照料者与他讲话,抚摸他,一旦他有什么需要,照料者能马上觉察并作出反应。照料者一般是母亲,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母婴的依恋关系。
这时候母亲在与不在,宝宝的行为会大不相同。母亲要离开时,他就会大哭大叫,不让离开;当母亲回来时,宝宝会显得很高兴。只要母亲在身边,宝宝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的环境,母亲仿佛是婴儿安全的港湾。这是一种良好的依恋关系,心理学上称为安全的依恋。但如果母亲在这段时间行为不当,就会影响良好的依恋关系的建立,并对宝宝以后的行为和情感发生不良影响。
小玲和甜甜正是在这方面有明显不同的表现。信任感从何而来心理学家观察到,小玲和女儿之间有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小玲在做家务时女儿能安心地在自己房内做游戏,她从不在这个时候缠着妈妈。当小玲做完家务后,到女儿屋里一看她正玩得开心,也不去打扰她,让她继续玩,而过了一会儿女儿想让妈妈给她读书,小玲就愉快地拿起书来。小玲在女儿能独立活动时决不去干扰,但一旦女儿有需要,就很敏感地觉察到,并乐于满足她。
接受、合作、敏感和易接近是形成母子安全依恋的四种行为特征。
而甜甜就不同了,她平时把女儿交给保姆照料,自己常常出去玩,难得与女儿亲近。偶尔在家也常常去干扰女儿的活动,女儿正在搭积木时,她要给女儿读书,女儿不愿意,她就把女儿一把抱在自己腿上,硬要读给她听,结果女儿强烈反抗,挣扎着跳下仍去玩自己的游戏。而当她不想再搭积木要妈妈给她读书时,甜甜生气了,说刚才给你读你不要,现在又要听了,没门儿!结果女儿伤心地哭了。
小玲与女儿的关系是一种非常安全的依恋。甜甜平时很少与女儿亲近,缺少身体上的接触,没有情感上的交流,对女儿的活动横加干涉,而女儿真正有需要时又不能敏感地觉察,有时即使觉察到了也常常采取拒绝的态度,这样就形成了女儿对她反抗或冷漠的行为。两岁时很重要儿童早期有没有安全的依恋,不仅对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还会为其他心理和社会的发展打下一个基础。在两岁前能与照料者建立安全依恋的儿童,以后会表现出自信、热情、独立、友好、合作、适合等良好的品质,而非安全依恋的儿童则相反,具有情绪不稳定、易恼怒、无法与人合作、不自信、孤独,缺乏独立性等。
要辨别儿童是否形成了良好的依恋,可以观察他们在陌生环境中或与陌生人交往时的表现。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由于有与照料者的良好交往为依托,所以在陌生的环境中比较有自信,能与陌生人积极地沟通,而非安全依恋的儿童由于小时候没有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依恋关系,所以在陌生环境中会显得胆战心惊,即使父母亲在场,他们也很难适应陌生的环境,有的甚至拒绝与陌生人交往。成年人的心理障碍值得年轻父母重视的是:许多在成年后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是由于婴儿期没有这种安全依恋所致。有的人交际困难,有的缺乏自信,有的很难与人相处,如果对他们追根溯源,也许正是由于婴儿期没有建立良好的依恋。
最强烈、最安全依恋的产生有赖于母亲(或其他照料者)对婴儿信号的敏感,并能及时作出反应,提供营养和细心照料。像甜甜那样的母亲只要多给自己的孩子一些时间,与他多亲近、交往,关心他的需要,满足他的基本要求,就能使孩子建立起对今后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安全依恋。
回避型依恋
●宋海容
洋洋是个可爱的小宝宝,爸爸妈妈对他的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转眼间,洋洋快到一周岁了,与同龄孩子相比,他显得过分安静,虽说易于抚养,但父母还是感觉到洋洋似乎对他们的照顾和关爱缺乏回应,而且活动情绪也不高,就连玩耍的时候也显得不太投入。这是怎么回事呢?洋洋的爸爸妈妈实在不明白,为什么邻居家的宝宝个个生龙活虎,而自己的宝宝却如此平静、冷淡,与他们保持着一种不即不离的态度?问题究竟在哪里呢?
在我们生活中,许多年轻父母缺乏养育经验和正确的育儿观念,对于养育类似洋洋这样的宝宝,他们觉得省心不少,似乎孩子吃饱了、穿暖了,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忽略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类宝宝在其安静的外表下面往往隐藏着很多将来进一步发展的隐患。
宝宝从六七个月开始进入依恋关系明朗期。这一时期,大多数宝宝会出现分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与恐惧,如果妈妈回来了,宝宝会感到非常轻松。这意味着宝宝对妈妈或其他主要照顾者开始有了一种持久的依恋感情。
也有的孩子生性内向,外表上常常看不到这种依恋的表现,有些粗心的妈妈就忽略了与孩子的情感交往,觉得付出那么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反应。其实,不管哪种气质的宝宝此时都已经能与他们所依恋的人进行有目的的交往了,并且形成了对他们的依恋,只是在外表上表现强烈或者平静而已。如果母亲在这一时期不与宝宝亲近,忽视宝宝的存在,依恋的质量就会大受影响,甚至无法形成良好的依恋。以后,母亲在不在宝宝都会无所谓,表现得非常冷漠、疏远。虽说这样的宝宝也能不过分依赖母亲而自主地探索环境,但是这种探索并不深入,而且质量较差。
这样的宝宝往往给人的感觉比较安静,较少吵闹而且不大缠人。比如妈妈离开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特别的焦虑感;妈妈回来的时候也不力图接近,有时甚至还拒绝妈妈的安慰。
妈妈的存在对他们来说似乎无关紧要,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回避型依恋。
既然回避型依恋是不安全的,那么它对孩子的成长必然有不利影响。一般来说,宝宝如果形成了不安全的回避型依恋,他们在今后的人际关系中则倾向于退缩、被动,对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也缺少适当的热情,人际交往空间从而会变得非常狭窄。在青少年期和成年期,他们也不愿意信赖诸如朋友、恋人这样的亲密关系,不愿意向别人寻求帮助,也较少主动寻求爱。
总之,不安全的回避型依恋的宝宝更加倾向于排斥、独立,有可能成为“独行客”,在需要高度合作化的社会里,他们将会遇到许多适应方面的问题。
反抗型依恋
●宋海容
冬冬已经九个月大了,是个漂亮的小家伙,不过这个小家伙也有不可爱的地方,比如妈妈要上班了,他会哭得很伤心,而且哭个没完没了;看到妈妈回来了,他又急切地扑过去希望妈妈抱抱,可妈妈想去抱他时,他又努力地挣脱出来,这令冬冬妈妈十分困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宝宝长到七八个月时,往往会出现怯生现象,尤其怕陌生人,一旦照料者暂时离开,宝宝会表现出很焦虑、很痛苦的样子,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依恋,是宝宝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而又必经的阶段,但如果这种依恋还伴随其他一些特殊情况出现,那就可能不太正常了。
上述案例中,冬冬的矛盾行为就属于一种不安全依恋即反抗型依恋。
这种依恋的形成原因较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自妈妈对宝宝照料的性质和质量。如果妈妈对宝宝采取的是一种非常矛盾的照料行为,比如,心情好时,对宝宝的需求反应灵敏、百依百顺且过分满足,宠爱得不得了;心情差时,对宝宝又爱理不理、听之任之,对宝宝的需要不理不睬,使得宝宝也不知该如何去适应母亲,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宝宝很可能形成反抗型依恋。
宝宝一旦形成了这种依恋,他会出现哪些典型表现呢?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一类的宝宝处于陌生的环境中会显得困惑而又谨慎,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他们不敢主动探索周围的环境,倾向于过分地依附妈妈,对妈妈的离开表现出极大的恐慌,当他们与妈妈团聚时,同时表现出寻求亲近与拒绝联系两种相互矛盾的行为,有的甚至对妈妈表现出愤怒情绪。
反抗型依恋是不安全的,那么它的不安全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孩子如果形成了反抗型依恋,他在人生的起步阶段相对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来说,则具有更多发展上的劣势。这样的宝宝今后不论在发展友谊还是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都会体验到更多的焦虑、不安全感以及情感需要的冲突。尤其到了青年发育期阶段,由于自我认同的需要,这种焦虑的体验更为深刻。他们一方面渴望通过和同伴的交往为确立自我,另一方面他们又十分担心这种友好亲密的关系能否持久,甚至有时候,他们又会回避这种亲密来保护自己免受感情上的拒绝。在这种渴望和焦虑之间的徘徊,使得这时期的青少年情绪极为不稳定,而且外在行为也往往不能一致,从而引发很多问题。
生活中,有些儿童和青少年喜欢做出那些别人看似冷漠或不屑一顾的举动,甚至攻击性的暴力性行为,不安全的反抗型依恋也许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在变相地寻求关注与安全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