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在线|lanxi.online|兰溪新闻|兰溪在线|兰溪论坛|兰溪信息|兰溪网|兰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社区广播台

查看: 355|回复: 0

"心中有数"之梅里雪山的魅力

[复制链接]

508

主题

508

帖子

152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6
发表于 2019-4-13 21: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主讲人:金俊喜
题目:梅里雪山的魅力
时间:2000年9月21日7:30 周五
地点:大厦三层多功能厅
(注:由于是录音整理稿,部分内容不确,请谅解)
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今天能与这么多热爱与运动的人来共同探讨有关梅里雪山的情况,没有想到的是看到许多的新面孔,这说明我国的户外运动正在逐步的推广和发展中。大家都喜欢登山,喜欢大自然,那么我就来给大家来谈一点粗浅的个人体会,和一些个人的登山经验、教训、以求为众多的山友们提供更多的参考的资料,尽量的避免中不必要的伤害,包括自然的伤害和人为的伤害,我所言的人为的伤害,主要是指像指挥失当,内部团结这样的问题。今年5月我在珠穆朗玛当的三支登山队的中方联络官,听说到山难的情
况,当时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来返回,才得到了较详细的情况。发生这样的事故,作为一个老登山队员,我心理也是非常的沉痛。许多的业余队缺乏必要的经验和周详的组织以及较为扎实的登山技术,仅凭着年轻和体力的优势,登雪山是相当危险的,现在(中国登山)协会对普及的较多,对登山还没有相关的培训计划。目前户外运动发展较快,这次我主要把从1988年开始中
日两次侦察两次攀登梅里雪山的细节情况向大家做个说明,1991年的山难,当然主要是自然因素,但两国登山家在登山的指挥和攀登方面也有一些需要以后注意的地方。我作为现在唯一参加了着四次梅里雪山活动的见证人,对其中的一些细节比较清楚。协会在这么大的事故后没有认真的进行总结分析,对此我一直表
示遗憾。现在对事故的总结不是说要追究什么人的责任问题,而是对于教训的总结有利于以后登山活动的组织,不但对我们专业队伍有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许多业余队是一种指导,尤其是对许多的青年登山爱好者有很大的帮助。
梅里雪山确实有很多神秘的地方,他的气候条件和地形特点造成攀登的困难。他位于横断山脉区,也属于怒山山脉,攀登时每走一步都要琢磨。梅里雪山山体小而破碎,切割的非常厉害。登山者一般都非常的头疼两种情况,一种是"豆腐渣",一种是"狼牙"地形,所谓豆腐渣,是指冰暴区;狼牙地形就是指断裂的刃脊。梅里雪山就以这两种地形居多。从纬度看,梅里与南迦巴瓦基本持平。连继下雪的天气状况下攀登更危险,每个山谷里的气候变化都不一样,受孟加拉湾暖湿气流的影响,梅里雪山冰川属于海洋性冰川。不象珠峰地区,那里风大,春秋两季降水量少,高空风较大,气温低。在珠峰每年有几十支队伍,每年也都会发
生或大或小的事故,今年的闫庚华登珠峰,我在大本营碰到他,对他的技术,体力状况有点担心。后来出事了,电视合邀请做节目,我不愿意去。根据很多的或实或虚的资料分析,他出事主要因为用氧不当,天气状况没有掌握好。当时的外国队对天气状况预测比较好,日本队的63岁和61岁的老人也登上去,斯一名队员登顶后发现闫庚华在8600米左右的地方抱着空氧气瓶睡着了。跟随闫庚华的回来称已经登顶,但从我们目前收集的资料还不足以完全排除我们的怀疑。登山中任何的小问题都非常的重要。比如有因为气油炉没带,导致整个队伍无法攀登的例子。
梅里雪山山体破碎,冰川发育良好,坡度大,冰川下移速度快,冰舌最低下到海拔2000多米。1988年10月,我们去侦察,走的是东北方向的丝农冰川路线。我和孙维奇等队员在森林中穿梭,听到怪响,后来发现那是冰崩的声音,冰崩与原始森林共鸣发出很怪异的剧响。说实话,我们当时在这个6000多米的山有点轻视,没有带足够的装备,只有一个小的相机,很多的资料都没有留下来。记得当年两次降雪,我们的。全部被埋没,这给我们的远输造成了很大的麻烦。雪质疏松,行军非常的难受。
气象问题也变化莫测,出事(1991年山难)那次,大本营在3600米,就飘了
飘雪花,总体上还是比较晴朗,但据营地的人员讲气候恶劣,暴风雪很大。因为山体小,冰雪崩频繁,登这样的山许多正规动作无法使用,但一些自救的措施却非用不可。1988年第一者侦查,计划走丝农路线。之所以以后攀登困难,与我们侦查不细有关,我们并没有伸入到冰川里边去。作为侦查队,最起码要登达前进营地以上,能清楚的看到C1和C2才对,但我们只从望远镜中看,好象能够通行。因为当时时间不够,日本队员要回国,双方领导不够重视,认为5条冰川总能找出一条路线来。但正是这种侥幸心理直接导致了第一次攀登的失败。
第一次攀登时,我是攀登队长,就在这条路线上,出现了我以前没有走过一种地形,有30米高的冰壁,我们走在一个冰胡同里,有脸盆大的冰块从两边频繁崩落。我们找了三天,也没有找出路来,因为时间不够了,当时我们决定下撤。在
那种情况下,即使我们几个专业队员能想办法攀上冰壁,但后面还跟着8个民工,他们一旦有事情,不好交待。实话说当地藏民反对我们登山。他们认为梅里雪山是藏区八大圣山之一,主峰卡格博是雪山太子,不可登。我们进山后一直不顺,上升器掉了,食品动不动就没了。后来搜索的时候,日本人的探测器也被偷走,可见我们登山的人为环境不好。当时看到地形这么难,我决定不再冒险,向大本营汇报,日本人不行,横山上来,说怎么可能找不到路,后来横山带着几名日本队员又走了三天,没有办法只好决定下辙,商量后我们就向本营报告,要终止这次登山活动,本营中方总指挥王振华说:"小金,几条冰川就像5个手指
头,就找不到一条路线?"我说:"你不信,你上来找找看",第二天,王与日方指挥上来看了,依然找不到路线,决定不得不下辙,这次活动虽然失败,但没有人员伤亡。登山是探险,不是盲目的冒险,明知道不可为,危险太大,坚持要上
是不足取的。在第二次侦查的时候,听说日本人内部就第一次攀登下撤也产生了分歧,回国后争论很大。我感觉登山最难受的就是当老队员,别人跟着你去,你一旦走错了,整个队伍就完了,现在流行讲团队精神,什么是团队精神,我理解就是过去所说的集体主义精神。所谓集体主义精神,登山时就是想着照顾队友,多干一点,少干一点不要太过计较。当一个人精疲力竭的时候,从山上拼命下来,更有甚者经历了暴风雪或是别的什么危险,回到营地的时候,要是有人提水,送吃的,跑到老远来接,那时侯眼泪都快出来了,但你想,经历了生死线回到营地看到队友把帐篷都撤了,什么都没留,那是什么心情。我们的队友没下来,我们怎么能撤营呢?这在登山中是绝对要禁止的。
第一次登梅里失败后,人员做了调整,我做为机动人员,哪里需要往哪里去。第二次侦查时,孙维奇是负责人,因为与当地关系不太融洽,队长是登协的办公室主任,主要是协调与当地的关系。我凭登山的职业感受,第一感觉不太好,这次又不够顺,也说不清那儿不好,就是有一点沉闷的情绪。高倍望远镜架起来,我看了第一眼,就半天不想说话,在一旁抽烟,我们选择的是第二条山脊,肉眼也能看见明显的断层,有横贯的冰壁,泛着蓝光。直觉感到太高。大概有四十米。事后证明,不只此处有断层。日本的队长井上治郎是气象专家,他说不能下定义,攀登时再看吧,攀登过程中,我们到前进营地后,选营址有点麻烦,没有非常适合建营的地方。在一个碗口状的地形中,当地牧民说这里夏季每年都有洪水,周围有雪崩的迹象,有一片原始森林被冰雪崩推倒。这是撤营之后才发现
的。经历了雪崩才发觉他的恐怖。但是这次路线的选择并没有大错,因为日
本的上岳协会登过这条路线,到达了5400米的地方。进山前后,天气都很好,但攀登过程中天气实在很差。我们都基本上没有怎么行军。等我们撤营的时候,万里无云,天气特别晴朗。当时我们进山前与气象局有合议,从那里取得了资料,付了价钱,后来因为经济的问题,双方还争议至法庭。后来省政府出面协调了一下。事实上这些资料对整个山区有用,但对攀登路线上的气候没有指导意义,梅里的气候很难预测。第二次侦查遇到了很多的险情。在C1到C2路线左右两侧,都有冰崩。坡度很陡。我们没有别的路线可供选择。有一次我先上去,看下面的队员经过冰崩区的时候,玩命的走,稍有疏忽,就可能有性命危险。
这次侦查基本上顺利,日方的侦查比较彻底,关于从C2至C3的时间,裂缝的距离,雪质等方面都有了初步的估计,关于营地的选择,我们几个讨论了几次,在高山上营地首先要安全,避开冰雪崩区、冰槽、裂缝,裂缝分两种,明裂缝好应付,暗裂缝需要有一定的经验,侦查的时候,裂缝不太多,1990年12月攀登的时候,裂缝变得很多,尤其是C1裂缝交错。关于装备,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最大化的准备,不要心存侥幸心理,必要的装备一定不惜力气,该背的还得背。侦查时,大本营上方的嗽叭口地形区发生了大冰崩。嗽叭口顶上是悬冰川。1号和
2号营地之间发生了雪崩,我们打的路线绳被卷走,放在过渡营地的帐篷及其装备全部被雪崩冲走。嗽叭口这种地形很危险,1977年在登托术尔的时候,我们有四个人被雪崩卷走,实际上是大流雪,我感觉冰雪压迫的气出不了,我
那是第一次登顶,被流雪卷走的时候,我心里感觉这是第一次登顶,也是最后一次登顶,想着想着,流雪停了,脑袋露在外面,得救了。雪崩很危险,裂缝也很危险。第二次侦查结果,觉得路线上有危险,但可行。建议应该是精干队伍并具备连续作战的能力。正式的第二次攀登时,中方,日方人员作了调整,中方换了一名攀登队长,但日方不知道我们调整了队伍。日方加强力量,从神户大学调来一个高手,正是他最后修了直线脊上的路线。用了1200米路线绳。1991年那
次登山,日本在装备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做了最好的装备准备。就连当地民工也是人手一把军刀,把当地省干部心疼坏了。和日本京都大学队联合登山,这是第二次了,双方合登的第一座山是纳木那尼,梅里是第二座山,当初计划在此之后双方合登南迦巴瓦。但没想到梅里登了几次都以失败告终。登山有三要素,天气最重要,大山上感到自己很渺小,随时我可能都有向后回头的可能。那风声,雪声,滚石坠落和冰雪崩塌的声音,能真切的感到一个人的无助和脆弱。说
团队精神,最直观的是壮胆。进山时,当时民工说前一个星期天气非常好,万里无云。开始制定的登山计划我个人认为很正确,除C4外,每个营地有两个留守,中方日方各一名。C2较安全,其余营地都有危险。攀登过程中,C3营地建
好后,关于营地留人发生了分歧,日方指挥井上有点动摇,认为日本的学生登梅里雪山不容易,应该给他们机会。其实在正式的攀登过程中,双方队员也按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但对C3营址的选择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后来通过收集资料,我认为双方意见都不正确,都没有离开雪崩区。C2旁那个冰川长1000米,宽500米,所以营地前进或后退100米意义不大。我依然坚持我的意见就是那个地点不能作为正式的营地使用,我至今仍然不明白为什么作为重要的C3营地使用。C3所在的位置,最多可作为运放物资的过渡营地,这在侦查的时候有一定的认识。但这个地点较平,最多150,按理说,没有裂缝应该可以扎营,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营地之上的冰川呈半弧形。而且出事前曾发生过一次较大的雪崩,通过对讲机联系,上面的队员说C3的帐篷上积了一层厚厚的冰崩碎积物。在C2
营地的队员说雪雾将C3全部覆盖了。通过了解,当时营地离冰崩堆积物只100多米,我建议宋志义搬迁营地,但后来同井上先生商量结果,说没精力和日本人吵架了,他们是专家都不怕,我们也不怕。"日本人是人,我们也是人!"1990年12月28日,双方队长决定试突一次,C1、C2都没有留人,都上到了C3,准备冲顶。虽然我不太迷信,但有时候一些事回想起来好象有点巧合,比如有一天井上突然说说:"左左木,(日方秘书长)你也上来吧,再不上,我们登顶你就没机会了,上面太漂亮了。梅里雪山的特点之一就是景色相当的漂亮,山体非常的秀气,上面白雪皑皑,下面有茂密的原始森林。还有澜沧江,确实很"梅里(美丽)"。第一次修完路,我右手发麻,握不住,医生说可能是血栓,劝
我别上了。我就留下了,事实上那次我斗志不太高昂,我和老宋(宋志义)关系不好说,太熟了,双方彼此不好意思反对什么,配合反倒不太默契。还有一个当地藏族民工运输到C2的时候,打开对讲机说:"我在这里长大,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山,真是太漂亮了,我都不想下去了"。当时大家都没意识到,事后琢磨觉得不太吉利,28日,突击队突击到6400米的时候,从对讲机反映上面天气不太好,有一朵云罩在山头。本营决定五名突击队员原地待命。日本人很细心,每人备有一个塑料袋,装有非常用品作急救用,包括无杆帐篷,防风火柴,几块巧克力,gas罐等。我们的队员都没带,日本队员都带了,双方分着用从这些小事情可以看出,安全意识是多么的重要,在高山上,任何的疏忽都可能是致命的。5名突击队员等了很久,天气未见好转,孙维奇,宋志义没有和日方队员商量,
就下辙了,下撤途中丢失了对讲机,失去了联系。日本人联络后也下撤。但下辙的路线上无法辩明方向,中日队员只好又拿出非常用品待机。在这过程中,孙维奇,宋志义又出去找路线绳未果。这时候,井上队长非常生气,要求队员紧密协作,"天气突变的时候,谁也离不开谁。"晚上11点30分左右,天气转晴,月光如水。他们又回到了4号营地。这就说明登山中任何事情都非常重要,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在山上出现迷路的情况时,最好的办法是原地待命,不要擅自行动。人为的事故一定要注意避免,在陡坡的情况下,一定要头脑清醒。他们回到了4号营地的时候,天气就变坏了。按当地的习惯,藏历12月后,就不再上山了。当地藏民说这一天一定下雪,12月30日果然下雪,正如预
料的那样,1999年1月1日、2日都下雪。出事前一天晚上,我和老宋联系,劝他们辙到C2,C2在一个鞍部,很安全。但老宋说日本人不答应,他们坚决不撤。和外国人登山,就是这样,由于攀登习惯和攀登方式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分歧,登山中的许多小事很难避免,小磨擦很容易影响双方配合,甚至对方感情。登山时双方互相歉让,相互宽容很重要,避免摩擦对整个活动有好处。发生山难的那晚,本营与C3联系,说上面积雪已达1.2-1.3米深。当时本营与高山营地的联系已经因为积雪发生障碍,声音发闷。开了几句玩笑后本营和C3的人也都睡了。遗憾的是我们都关掉了对讲机,这在登山中也是一大忌讳的地方,只要高山营地有人,大本营就不能关机。第二天早晨起来我开了报话机,但没有呼叫,到8:30时,仍然没有讯息,我们心里有点悬,连续呼叫,没有应答。C3的17
个人,共有16部对讲机,不可能同时不开对讲机。从这一点也可看出这次活动的准备是很充分的。我们猜想,C3没有裂缝,在连续几天的大雪天气里,唯一的可能是冰、雪崩。前些年发现梅里山难队员的遗体,发现他们都钻在里。根据当地老乡说,当晚是有轰隆隆的响声,还误以为是我们在鸣炮,但准确是几点不太清楚。据我个人感觉,应该是在我们前一晚通完话之后不久。事故发生后,我们想上去救的时候,天气已经变的恶劣,喇叭口地区雪崩在继续。发报救援后,第一批是的李致新、王勇峰他们,队仁青平措他们来救援时已经是一个星期后了,他们冒雪到2号营地的时候,没有带帐篷,计划直接利用C2的旧帐篷,但他们挖了篮球场那么大一块地方,还是没有找到帐篷,天黑了,不得不下撤。第二天,他们利用两个喷雪的间隙急速下撤回来。出事后,高空摄像
拍摄,发现东南方向(就是我们攀登路线上)有滑坡的痕迹。在那个位置,冰雪滑坡只有雪崩的可能,所以就基本认定是雪崩造成山难。出事救援未果后,回到北京,并没有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很遗憾。山、大自然有美好的一面,我们作为大自然的爱好者,应该充分去体验其美好的东西,用心去体会,但也有残酷的一面,我们应该:尊重雪山,必须掌握气象,地形的资料,队员的力量,领队的经验,队员之间的配合也非常重要。在高山上,牺牲很正常,也很容易,需要队员间的配合和患难与共,相互珍惜。
组队的时候,一定要考虑队伍的实力,经验和技术支持,相关力量一定要练。技术应该找个有经验的登山者传授,玉珠峰、等都是非常好的训练基地,但不能盲目冒险。另外装备的准备一定要充分,有些装备是可替代的,比如生活装备,但一般的技术装备是不能替代的,备用手套、袜子、帽子、眼镜等一定要
有。一个原则是可能条件的最好的装备。另外一个是团队精神,外国队在这方面做的很好,爱心,协作等表现的很好。比如另外一个队出事时,其余队停止攀登,全力救援,各个队伍应相互协作,不止是仅追求登顶。
陶治情操,尽情享受登山所带来的愉悦心情是登山者共同的感受……
最后我祝愿所有的登山爱好者能平安,愉快的攀登雪山!
现场提问:
问:登山准备的三要素指什么?:
答:天气、地形、队伍状况,俗话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山区中气象预报很重要,注意当地居民的生活经验,有时候比预报还准。
问:非常用品包括有什么东西?
答:一般有防风帐篷,巧克力,gas罐,,防风火柴等,以备不时之需。
问:梅里雪山从另一面能否攀登
答:察正方向也有人试图攀登,但也相当碎碎。
问:从从梅里的行程
答:西当是个大村子,从德庆到西当大约有20多公里,只要不塌,卡车也可通行。当地居民帮通过的人修路,但受商品意识的影响,对付很麻烦。
问:为什么在坡度很大的情况下,遇到天气变化登山者最好原地不动
答:下大雪,视线不好和坡度很大的情况下,下面的人往上走,易踩发流雪。上面往下走,容易滑坠,受横断山脉和暖湿气流的影响,使梅里攀登很困难,目前无人登顶。
问:距离冰川多远搭营相对的安全?
答:一般不在是冰川下搭营,这是登山的一大忌,很难说距离多远是安全的,根据不同的地形也分很多种的情况。
问:珠峰南北情况
答:珠峰北坡难度在8500米以上,南坡难度在6500米左右,有恐怖冰川,一天一个变化。
问:去年攀登梅里的情况
答:西藏队提出的邀请日方参加,但日方说实力不够,暂时推一推,梅里雪山现在从感情上说,还是中日合登比较好,毕竟日本为梅里雪山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问:报话机发闷是怎么回事?
答:解释不清楚,只是一种现象,感觉可能与雪崩有关系。
问:登协有无向外开放和培训登山技术的这种基地。
答:没有,怀柔基地是国家登山队自我训练的场所,和日本人联合修了岩壁主要是专业队伍训练和比赛。
问:雪崩中的感受。
答:我自然在呼吸,雪就往嘴里堵,开始滚动时雪较松软,但随流动距离越远越难受。压迫着有窒息的感觉。
问:的区别
答:快携式冰爪适合50度以下冰雪行走,但不适宜,捆绑式较适合攀冰。
问:雪崩飘带的作用
答:随着气浪飘动,给救援者一个可能的讯号。
问:攀梅里的季节
答:11月、12月相对较好,雨季公路塌方厉害。
问:闫庚华的情况。
答:如果夏尔巴硬拉着闫下撤,很可能两个人都回不来,因为氧气使用不当。有经验的登山家,一般都登顶后留下半瓶氧气,有氧气才有活动能力,8000米以上的山,单人登顶后回来已相当不易,即使是夏尔巴也有困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