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在线|lanxi.online|兰溪新闻|兰溪在线|兰溪论坛|兰溪信息|兰溪网|兰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社区广播台

查看: 2774|回复: 0

户外爱好者需不需要野外医学培训?

[复制链接]

508

主题

508

帖子

152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6
发表于 2019-4-13 22: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的美丽与风险并存,荒郊野岭,由于交通、距离、医疗系统不完善等因素,一旦受伤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折腾才能到达或根本到不了医院、诊所等救助站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

(群山,偏远美丽而闭塞)
以高海拔中的滑坠为例,可能伴随全身多出骨折、内出血和颅内损伤,更甚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后的意识模糊,除非伤处避开了四肢,不然伤患移动困难,加之山区天气变化快、爬升下降主要靠走,更难以快速得到救治。

而那些寻常在城市生活时遇到的小伤小痛在拖延中也可能变成严峻无法治愈的重伤,要你的命。如卫生条件不好引起的腹泻,如不采取行动,继续任其发展,导致将恶化为全身性脱水,继而恶化为(容量性)休克、重要器官衰竭坏死。

既然野外风险如此巨大,野外医学培训真的可以救命吗?
以我刚接受的国际野外医学协会WMAI的WAFA-野外高级急救(Wildness Advance )为例,主要以主观感受谈谈这次课程对我个人在计划和进行野外活动的帮助。

(来自国际野外医学协会)
WAFA在北美是从事户外的人士最基础且必须掌握的课程之一,之后必须升级为更高级的WFR(野外第一响应人 Wildness First Response)。当然,在北美这个两个分开的课程通常合并为一个,直接叫做WFR课程。在国内,户外产业才开始发展,并未形成行业标准,对从业者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认证有一定的缺失,并需要进一步提升监管和职业操守意识。
课程对我的帮助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
(个人愚见仅供参考)
1. 预防性/预见性
是的,预防!在野外哪些因素可能会走偏?走偏多严重?如何规避风险?
这些因素可能是天气(如:暴风雪、雷电等)、自身的冒险行为(如:暴雨后渡河、窄道骑车等)、病史(如:过敏、糖尿病、心脏病等)、地形(如:易滑坡、雪崩、落石、落冰地形)……

(雪崩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如果发生将面临怎样的危险?以暴风雨天气为例,坚持继续赶路在平原上容易被闪电击中,可能导致器官衰竭或死亡;坚持在山区,山洪和泥石流会是很大的风险;而高海拔的攀登中,暴风雨成为暴风雪,引起视力不佳后的迷路和滑坠、严重低体温症都是山难的主要原因。而这时最好的方法是选择适合的地形躲避,等风雨过后再出发。

对潜在可能风险有一定的了解,提升预判和预防风险和决策的能力,可以帮助户外人员在未受伤之前先作出更明智的决定。这不仅仅只在户外有效,在还没有出发之前计划行程时,便已经开始产生作用。

让我们来一起想象这样一个:即将在雨季前往尼西亚进行和火山徒步旅行。

(印尼龙目岛的林加尼火山徒步之旅)
(就在上面那张印尼旅行照片拍摄的前几天,有两名旅行者不幸溺亡在图中火山湖附近的小瀑布中。我们一行人上山时目睹了往生者的大体被包裹在橘黄色中抬下去。R.I.P)

热带和亚热带,我们十分容易曝露在奇奇怪怪的多样生物环境中,有毒的(如:蜘蛛、蝎子和蛇类),传播疾病的蚊蝇(传播登革热、黄热病、登革热等),雨水更是让它们大量繁衍和滋生。
我们可以事先打好疫苗,带上轻薄的长裤长袖、防蚊喷雾等防护。


(天气秒变是常有的事,从阳光灿烂到雾气弥漫只用了一口水的时间)
徒步中,天气变化快、温差大,雨前的炎热容易导致体温和体液的不稳定性,从而导致热衰竭,雨后的山区急速降温可能使衣物准备不足的登山者遭遇低温症,我们在出发前打包服装和纯净水上就可以有所偏向。

了解冲浪区域是否存在不明显的珊瑚暗礁 离岸流、鲨鱼、僧帽水母、黄貂鱼、海蜇等危险生物或地形。进入山区之前了解活动区域的后撤支持、联系方式和以往事故都十分重要... ...

(冲浪者讲解海浪的不同种类)
我将“预防”也看做是“警示”,喜欢户外的人普遍都比较勇敢、富有冒险精神(顺带夸一下自己),但是”迎难而上“和”以身试险“的界限十分微妙。野外医学让我认识到草率行事、一意孤行、胆大妄为的危险,什么样的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的应对和救援措施是什么,难度如何。

特别是我们一边仔细查看真实的创口和事故的图片、一边分析受伤机制,不约而同的感叹人是多么的脆弱!(图片我就不去找了,容易引起不适)

(牛mermer等动物也是环境中不可控因素之一)
这让我深刻的意识到保护自己的重要性,也保护不受自己鲁莽的行为伤害到自己和他人。
2. 评估(严重不严重?)
如何已经不幸受伤,一套完善和详细的处置系统十分必要,帮助应对慌乱的受伤者、救助者本人、现场和其他人员。评估现场安全,评估伤患——针对可能在五分钟内危及生命的伤痛就行救治,做出判断是否需要紧急撤离、如何撤离,进行完整的身体检查并记录。

然而,从理想到现实,户外条件有限,没有能够探查身体内部的X光机、断层扫描、声谱仪等设备,只能从体征、受伤机制(患者在事故中如何受的伤)、问诊 触诊、观察病情的变化和一切体现在病理学上的表象等判断。我们的野外救护,带着深深的局限性。

(走路不看景/手机,看景不走路)
回到印度尼西亚旅行的案例,如果同伴徒步时不慎从山间时滑落200m。当到达他身边,根据他神智清楚对事故过程有完整的记忆、意识清新且稳定判断出可能没有严重的脑部损伤,从他翻滚下坡的这种方式怀疑他可能存在脊柱伤(并在未进一步检查排除之前不能移动他),从他肿起并变形的左侧肩部、及延伸出的末端手指发白没知觉判断出有肩关节错位可能导致神经束受阻手臂灌注(供血)不足、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肢体组织坏死甚至截肢,从刺出右侧手臂中部的骨头确定他有开放性骨折十分容易感染… …
为什么撤离紧急与否十分关键?

(图片来源于:科罗拉多大学  上图为专业救援队,一般野外中的个人不会带到这样的装备)
不同的撤离方式有不同的风险性。受伤程度直接影响我们分析风险/受益比,从而判断如何撤离。

回到之前的例子,得出以上的病情评估和预期发展后,我们得出快速紧急的撤离到医院的判断(获得更快、更高治疗的高受益),即使使用高风险的后撤方式:直升机(如果有这个救援条件)。

更近一步的,如果环境偏远恶劣:受伤地点不通公路飞机等高效交通方式、只有我和伤员两人、将他在2天内靠我个人之力抬出去机会为零等,可能我们会采取冒险造成脊柱二次损害的“激进”方式——协助他自行走出山野(风险高但是相对回报高,总比同伴原地去世强)。

但如果同伴只是徒步过程中扭伤了脚踝,并无其他症状、病情稳定,我们可以选择低风险的方式,原地驻留缓解肿痛后再根据病情和走出的距离决定前进还是返回。

3. 救治
为什么我将【救治】放到了第三项,而不是首要?

评估伤痛是救治动作前关键的一步(左边就是我啦)
救治这个动作应该在评估行为之后进行。若环境处于高风险危及患者和救助者的生命安全需先撤离到稳定环境中,再进行评估。

当然,评估和判断有轻重缓急之分,影响着做出定论和采取行动的快慢。

正在发生的最为严重、5分钟内危机患者生命的损伤需要快速判断和处治(提供基础生命支持在如:没有呼吸、失去脉搏、大出血、意识骤然恶化、脊柱受伤等情况下)。

而较为稳定、次危及的伤痛(如手背烧伤、轻微的低体温症、经痛、感冒等… )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获取更完整的信息(如:更详细的症状、相关病史 用药史 过敏史、最后一次摄入和排泄等等)后进行应对。

选了一张我比较温和的照片,时候的擦伤,左腿就不给看了太血腥。可以从右图看出岩石表面全是附着的细小海洋生物,光腿一碰就擦刮一片。如果这种生物具有毒性,大面积擦伤更容易中毒、感染的话,就必须马上就医,处置方法就不同了。这条线咬着牙一次爬完的,取名:血咕淋当

伍Plus同学正在攀爬同一条线路。起始动作是一个双手扶在open点上的挂脚,身子一掉双臂就是哗啦一片血痕,过了第一个动作、身体升高再掉哗啦就是双腿一片血肉模糊。后来,大家都一致决定放弃这条线路的攀爬。
野外救治有一定的独特性、会采取一些非城市救治所通用的办法,也就是说即使是医院急救人员在户外遇到需要救治的情况,也会和医院处理方式有出入,也许会有别于常规的“不合常理“操作方式(如:在符合某些条件下,我们会原地给长骨损伤的病人做牵引复位,而一般情况最好是保持原姿势。)

系统的医学培训除了教授基础人类生命运作机制以外,还包括如何在现场分析和辨别伤病的严重性、何时有效的快速做出救治反应、在无法提供救治的情况下决定如何撤离等等。

大部分人可能很难想到,课程也让学员知道【不能救治/放弃治疗】部分,什么情况下我们不能采取急救行动,什么样的患者我们只能“袖手旁观等等。例如:我们不能给拒绝接受帮助的意识清醒的成年人提供救治,我们也不能采取超过我们受训范围的高级医疗操作等。


台湾所使用的DNR手环(病情危急是不接受救治,病人自愿放弃抢救)。但目前在内陆是不合法的,病人没有这项权利。(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些电影中情节:给极度缺水病人静脉补水、给呼吸困难的病人呼吸道插管、胸上开个口插根笔帮助呼吸等都是超出了WMA野外法则的事情,可能会好心办坏事,也不受法律保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一下【医学法律】。

成龙电影《我是谁》中有一幕临时造了一个输液器材给患者静脉注射补水(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的来说,虽然野外救助的生命支持(医学诊断设备、救助设备和环境)有限、救助人员的医学知识有限、可控因素有限,但是,拥有野外医学救援基础知识可以让你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怎么做、何时做。

也许在严重的事故中,有限的知识和条件并不能完全拯救每一个人的生命,但在不同的情况下会给你、同伴甚至遇到的陌生人提供一定的基础生命支持和救助。


什么人最好接受野外医学培训?
就此次授课现场来说,主要学员来自救援队(商业和民间)、商业领队、户外科技行业的研发人员、打算向户外发展的一般公司职员,也有和我一样的户外爱好者。

从事户外、救援和医疗的人员学习野外医学知识很好理解,但是作为户外爱好者真的有必要吗?

这要看运动方式存在的风险性、进行的强度。

如果三年参加一次商业户外短途徒步,那确实没那么必要。长期在学校操场,离医院距离近,也还好。每年三次独自在野外,曝露在人烟稀少的陡峭小道、身体容易受到高速撞击的危险中,最好系统了解学习。或者和我一样,平时室内、周末郊外野攀,所有长假期都用在:道外、长距离徒步、冰攀、冰川行走、雪山攀登等周期较长、风险较高的户外活动上,那我十分推荐,无论是红十字会的稍短课程还是国际野外医学协会的较长课程,或其他专业医学机构的培训课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计划在年内接受WFR和雪崩课程,作为对更高级的响应进行培训,还有冰雪知识的系统扫盲。到时候再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也要思考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认为参加完一个为期一周的野外医学课程就仿佛拿到行医执照,满足自己想要救人的欲望,那是痴人说梦。单单一个认证不能让我们变成医生。我们只是有救助培训背景和医疗知识基础的人员,在野外的环境下,自己和他人受到伤害后提供受训范围内有效急救,直到伤者被更高级的救护人员接手。

一旦开始救援,必须贯彻到底或由更高级别救护人员接手,不能中途放弃。(图片来自 http://greatlakesems.com/wilderness/classes/wfa-wilderness-first-aid/)
为什么以WAFA为例?
WAFA是最基础的野外医学培训之一,除了在北美是从业人员必须持有的认证外,它的普遍性高,面对社会招生、认证受全球范围内承认、涵盖主要可能遭遇的病痛伤害。
在国内,WAFA是绝大部分户外相关人士的不二选择,不论是从业者还是纯户外爱好者。再往上升级的课程学员并不算广泛,比如WFR-野外第一响应人、面对医生和其他高级医疗从业者的WALS-野外高级生命支持、针对性户外活动OEM-离岸紧急医疗(海员/水手及水上运动课程)
说在最后:
学习的费用也好、跨省或城市的奔波也好、请假的时间也好,都比不上生命和健康来得重要,山野就在那里,命却只有一条,每次出发我们都要有备而去。这也是我最近遭遇的滑雪事故导致耻骨(位于盆骨)多处断裂和错位后最切身的体会,泪目。
愿我们所学的急救知识没有真正用上的机会,愿大家都高高兴兴野外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Chenchen在荒野的文章皆为个人原创,请勿在未经作者本人允许情况下私自转载和发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