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的悲苦身世:乱世孤儿 乱世孤儿, 就是朱镕基悲苦身世的真实写照。
朱镕基
朱镕基的家乡在湖南省长沙县安沙镇和平村, 村中有个叫“棠坡”的地方曾是朱氏祖屋“恬园”所在地, 以前恬园有好大一片房子,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全都拆光了。 朱镕基就是在这里出生的, 一直到9岁多才离开了棠坡。 朱氏先祖在清代道光年间发家致富, 广购田产、筑室置房, 清末文豪吴南屏曾于公元1873年受邀到棠坡做客, 留下赞叹棠坡恬园之美的美文, 也足见朱氏先祖鼎盛时期的豪阔。 朱镕基于2003年卸任总理之职后, 曾有记者特意到他的老家走访, 当时据朱镕基的堂嫂、也是他小时候的玩伴朱佩珍说, 朱镕基小时候就很聪明, 也很实诚, 别人打他, 他只是哭着说, 我不打你, 我不打你! 极为念旧的朱镕基在1996年曾回过一次长沙, 他还特意把堂嫂朱佩珍接到长沙小住。 据朱镕基的堂兄朱天池提供的资料显示, 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 是朱元璋的第18子岷庄王朱楩这一脉, 朱镕基算起来应该是岷庄王朱楩的第17世孙。 明朝末年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时, 朱氏家族四散逃离, 其中的一支逃到了长沙棠坡。 当时逃到棠坡的只有几个人, 而且穷困潦倒, 只能以教书谋生。 此后几百年间, 朱氏也陆续有人入仕, 但真正振兴朱氏家族的则是朱镕基的曾伯祖父朱昌琳(字雨田)。 据朱氏族谱记载, 公元1848年, 粮食大丰收, 可是谷贱伤农, 价钱低至千钱三石, 朱雨田看准时机出手, 倾尽所有买入大量粮食, 第二年天灾爆发, 粮价猛涨至10多倍, 朱雨田一夜暴富。 于是广购田产、筑室置房, 棠坡恬园即来源于此。 朱雨田一夜暴富后转贩盐茶、开设钱庄、开办矿业, 成为长沙首富, 他修建的朱家花园成为长沙园林之首。 令人称道的是, 朱雨田富贵之后乐善好施, 做了许多济困扶危的公益之举, 深得人心, 被称作“长沙近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
棠坡朱氏祖屋恬园
朱镕基的父亲叫朱希圣, 有兄弟6人和姐妹数人, 朱希圣排行最小。 朱希圣从小就极为聪明, 小小年纪就博览群书, 很有抱负, 但悲惨的是, 朱希圣十几岁时就染上了肺病, 那个年代肺病被称为“痨病”, 基本无法医治, 致死率极高。 按照那个年代的流行做法, 朱家长辈决定给朱希圣娶亲“冲喜”。 朱镕基的母亲张氏就是这样嫁到朱家的, 这时大约是1927年末至1928年初。 凄惨的是, “冲喜”并没能挽救朱希圣的生命, 张氏怀孕后, 朱希圣的身体日渐虚弱, 还没等到朱镕基还没出生就英年早逝了。 雪上添霜的是, 1928年10月1日, 朱镕基出生时, 母亲张氏也染上了肺病, 所幸朱镕基堂兄朱天池的妹妹刚刚出生, 朱天池的父亲、也就是朱镕基的伯父朱宽浚把朱镕基接到家中, 由妻子喂养朱镕基。 朱镕基稍大一点就与母亲相依为命, 当时朱家长辈对朱镕基母子格外关照, 堂兄弟也和朱镕基相处亲密。 朱镕基9岁多的时候, 不幸再次降临, 久病的母亲张氏辞世, 朱镕基成了孤儿, 此后, “满伯”朱学方挑起了抚养他的担子。 从朱镕基出生起, 乱世中的长沙其实就一直动荡不安。 长沙地处国共两党交战的前沿, 经历了数次国民党“围剿”战火的荼毒,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 第二年11月, 灭绝人性的侵华日军频繁派出飞机轰炸长沙, 当时, 蒋介石实行“焦土抗战”政策, 密令“长沙如失陷, 务将全城焚毁, 望事前妥密准备”。 11月12日深夜, 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派出士兵, 在全城各处点火, 一时火光冲天。 大火使历史名城长沙全城三分之二的地方被烧毁, 100余万户民舍被焚毁, 数以万计的无辜民众葬身火海。 动荡的时局和凄惨的身世, 对当时不到10岁的朱镕基来说, 可想而知心中有多凄凉辛苦。 但这种凄惨的身世和动荡的时局, 却使得朱镕基比同龄人成熟得多, 不但在学业上异常发奋努力, 在处事上也格外深沉、稳重。
棠坡朱氏族谱
朱镕基小时候和母亲相依为命, 虽然朱氏家族长辈对朱镕基母子颇为关照, 但也难免会遭遇一些白眼, 再加上朱镕基年少时身材瘦弱, 与众孩童嬉戏中难免受到一些欺负。 但朱镕基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面对欺凌决不妥协、屈服的坚强个性, 当时有任氏兄弟经常欺负朱家子弟, 大家都对任氏兄弟唯恐避之不及, 而朱镕基却决不畏惧, 即便被他们打倒在地也决不屈服。 年幼时的这段苦难经历, 以及此后求学中的颇多颠沛流离, 使得朱镕基骨子里深深地烙上了“同情弱者、嫉恶如仇”的个性, 他一辈子都对仗势欺人、为富不仁以及贪腐祸民的人深恶痛绝。 朱镕基7岁入学, 在朱氏家族兴办的私立族学“时中学校”就读, 时至今日, 这所学校现在仍是长沙县最好的小学之一。 而实际上, 朱镕基启蒙更早, 还没入学的时候, 他就已经在读《水浒传》, 而且还会背诵“36天罡、72地煞”了。 朱镕基9岁多时, 母亲病故, 就跟随“满伯”朱学方搬迁至长沙郊区, 他就进入崇德小学就读。 朱镕基母亲还在世时, 母子名下分得的田产岁租约有一两百担, 是可以供养朱镕基上学的。 朱镕基真正的困难是在上中学后, 日军大举入侵两湖地区, 朱学方被迫带着家人避难, 田产无法带走, 只好作价贱卖, 朱家延续近百年的稳定经济来源就此断绝。 1941年2月, 不足13岁的朱镕基以崇德小学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投考广益中学, 并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广益中学虽然也是一所私立学校, 但办学质量在当时的长沙首屈一指, 当时甚至流传着“要学习、进广益”的说法。 那时候中国饱受日本侵略者的肆虐, 武汉沦陷、长沙告急, 几乎所有大中学校都纷纷外迁, 广益中学则搬到了长沙衡阳乡下, 13岁的朱镕基背上行李和书包, 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求学生涯。 参考资料: 《南方周末长篇巨献——共和国总理朱镕基》 2003年3月8日专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