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在线|lanxi.online|兰溪新闻|兰溪在线|兰溪论坛|兰溪信息|兰溪网|兰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社区广播台

查看: 1051|回复: 19

那时,过年

[复制链接]

3

主题

38

帖子

8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3
发表于 2019-4-6 19: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时,过年
         一过腊八节,春节就在眼前了,隐约中,闻到了空中难闻的烟火爆竹味以及好闻的肉香味,它们构成了新年特有的气味。
      我嗅了嗅,微微一笑,脑子却开始飞转,一下子转到了几十年前——我的童年时代。相比现在的过年,儿时的年味更浓郁。
                                      一、 咸鱼酱肉腊鸡
      进入寒冬腊月,村民们也开始“放年假”了,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一年里最为悠闲的日子便是冬季。此时,农田里的麦苗和油菜才那么一丁点,它们盼望着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如厚棉被般紧紧裹住全身,静等春暖花开的季节蓬勃生长。
      池塘里的鱼儿该起塘了,这些鱼无非是草鱼、青鱼和鲢鱼,大部分缴给供销社的采购站,留一部分分发给村民享用,大鱼搭小鱼,一堆堆,排着队,以抽签抓阄的形式分配,抽到大鱼呵呵一笑,抽到小鱼也不埋怨,谁让自己的手气发霉呢?
      新鲜的鱼儿拎回家,开膛破肚,鱼肚鱼籽炒咸菜,先美餐一顿,鱼肉舍不得吃,腌制几天,然后一条条挂起来晾晒,风干后储存,可以吃上一段时间。
         酱肉是必须的。村里人家几乎家家户户养猪。事先计划好的,这头猪从年初养到年尾,刚好达到屠宰的标准,屠宰后,大部分猪肉贡献给城镇居民及少数村民,一小部分自家享用,比如一个猪头,一脸盆猪血,半个猪肝,一副大肠,还有一块肋条,少量精肉。它们都是必备的年货。
      没有冰箱,储存时间不能太长。猪头拔净猪毛,加进黄豆,烧成猪头糕;猪血在沸水中加热,然后浸在冷水中凝固;大肠清理比较麻烦,里里外外翻来翻去,反复几次后,还要用盐拿捏,用面粉揉搓,直至没有异味。肠子里塞进糯米、肉糜和胡葱,鼓鼓囊囊,扔进大肉镬里红烧,味道好极了!
      肋条肉腌制几天后,再用酱油浸泡几天,直至酱油渗透进去,整个变得赤红兮兮,才捞出来晾干。除夕那天,酱肋条斩断,变成一块块酱方,也挤进了大肉镬,与油豆腐、囫囵蛋、茨菰们,来个群英荟萃。
      童年时期的鸡鸭都是自家放养的,留一只除夕夜活杀,其余都要提前斩杀,也是红酱油里酱一下,捞出来晾干,
      走廊里,长长的竹竿上挂满了咸鱼咸肉和腊鸡,蔚为壮观。除了兜圈子、“喵呜”不断的馋猫,围着转的还有那只小黄狗,它摇着漂亮的尾巴,清澈的眼里满是希冀,它也在盼望新年的到来。
                      二、掸檐尘,爆冬米
       快乐过年的前提必须窗明几净,家里一干净显得亮堂多了。在汾湖农村,年廿四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掸檐尘。掸檐尘一般都是大人的事,一间间轮流进行。把能够移动的小杂物,比如凳子、木盆等搬出去,除尘后再搬进来;不能移动的大物件,比如木床和五斗橱,用尼龙薄膜盖起来。      奶奶抑或母亲身穿蓑衣,头戴草帽,手持一根顶端系有柴草樱子的长竹竿,刷向屋顶的面砖和梁柱,还有门角落,尘埃掉落地上,也掉落在尼龙薄膜里。死角落里的檐尘都是蜘蛛惹的祸,网上的俘虏消灭后,留下一张张破网,日积月累,飘忽的灰尘成了一片片檐尘,像旗帜般挂下来。每每掸下檐尘,总能看到壁虎们惊慌失措、四处逃散的样子。     小时候的家里,杂物特别多,想要清理并非易事。这一间掸了檐尘,清理后,换一间继续。掸檐尘的人往往灰头土脸,加上一身奇异的打扮,像个怪物,引来孩子们的嬉笑。      搞卫生全家人参与,大人在忙,小孩子也没闲着。搬个凳子,爬上高地,擦玻璃窗时,遇到难以擦除的地方,嘴巴凑近一吹,呵出的热气融化了玻璃上的油污,抹布一擦,干干净净。很多时候,你在这边擦窗,偶一抬头,发现对门的小伙伴也在擦玻璃,相视一笑,各自埋头干活。      冬米是春节里待客用的。临近春节的午后,总有那么一个人挑着炉子家什来村里爆冬米。不需要询问来了没有,只要一听“嘭嘭”的巨响,就知道爆冬米的进村了,于是,大人抖抖索索地舀出一碗米,犹豫了一下,又倒出一些,然后用小纸头包上少量糖精,掏出一角钱,千叮咛万嘱咐:小心摔跤,早点回家……      捧着小巴斗,怀揣“巨款”,飞也似的去了爆冬米的地方。整个村子,几乎家家户户有小孩的都出动了,所以爆冬米的队伍排得很长,大家都很自觉,几乎没有人插队,前面的笑嘻嘻,后面的眼巴巴,心里焦急,表面淡定。      也有人爆年糕,那种干瘪似钮扣的一个个圆圈,爆出来像小圆镜,松脆甜蜜,赛过冬米无数倍。      喜欢爆冬米,却最怕那“嘭嘭”声,简直是震耳欲聋般,每当爆冬米师傅站起身子,张开大麻袋,“爆炸”的预兆来了,小伙伴们纷纷逃开,双手捂着耳朵,等“嘭嘭”声一过,又纷纷围拢来。      爆好的冬米热乎乎的,此时可以偷偷地吃上几把,但是,不能多吃,那是要派用场的。      冬米的用处除了春节里待客泡糖茶,还有就是做冬米糕。                                                三、 团子,糕饼       过年,总要到年廿四那天,吃过小年夜的团子,才觉得年味渐浓。      做团子,做糕饼,少不了米粉。粳米和糯米,都是母亲提前一天浸泡在水里淘洗后晾干,然后在石磨上磨成粉。磨粉是件苦差事,母亲一手把着石磨柄,一手喂米,我和妹妹合力推磨,笨重的磨盘沙沙作响,伴奏的还有两根吊在横梁上的绳子,发出“叽咕叽咕”的求救声;米粉像白雪一样飘下来,掉在竹匾里。奶奶蹲着身子,用筛子遴选,粗粒子的米粉进入下一轮的磨眼,继续磨……      团子馅有甜有咸,甜的是豆沙馅,咸的是白菜肉丝或者萝卜丝,也有咸菜肉丝馅。肉丝很少,象征性的几粒肉糜。在食品匮乏的年代,几粒肉糜弥足珍贵。      刨萝卜丝是我的活。一只刨子横在木盆里,握住白萝卜的一头,另一头使劲在刨子上来回揉搓,盆里的萝卜丝越来越多,我的小手也冻得像萝卜了。      母亲和奶奶做团子,我也学着做,可是小手不听使唤,捏出来的团子总是毛毛糙糙不像样,而且漏馅。“去去去,小孩子烧火去!”于是,我成了火头将军。往灶膛里添把柴,又探出头张望,始终不定心。奶奶警告说,团子要夹生了。      团子蒸熟,蒸架上下来,扇子扇凉风,点上红印子,又是我的活儿。家人忙,我也忙。当然,第一笼的团子,必定有个属于我,这是最好的奖赏。     有个特大的团子,还有六个中大的团子,它们鹤立鸡群般醒目。为什么团子的大小,差异这么大?献灶其一,孝敬长辈其二。过年了,辛苦一年的灶王爷也要享用美味的,这个大团子应该献给他。作为出嫁的女儿,娘家长辈理应享受自己的一片孝心,中团子是女儿送给娘家人的。      做糕一般都是年廿九或者年三十晚上的事情。春节里,走亲访友,你来我往,糕来糕去。米糕是方方正正的9块或者16块,划得大一点,3×3,每镇9块,划得小一点,4×4,是16块。      米糕的色泽分两种,白色和暗红色。白色是米粉的本色,暗红色是掺入红糖水的缘故。考究一点的米糕中间铺层红糖,上面撒几许红丝绿丝,漂亮多了。有一种米糕叫珍珠糕,那是筛选下来的粗大粒子,随便倒在木镇上撸平,蒸熟。作为次品的珍珠糕不上台面,是自家人吃的起底货。      冷却的米糕邦邦硬,像砖头,咬一口,细细咀嚼,凉丝丝,甜津津,回味无穷。春节里,走亲访友,捧着方糕,全家老小上路了。此时的方糕包裹在方巾里,上面是两个饼干包扎。遇到喝喜酒的, 糕点翻倍,还要用扁担,两头挑着,哼哧哼哧,走出一身汗。      吃过团子和米糕,在全家团圆的日子里,走上了步步高的来年。
                       四 、新衣服,新鞋子
     新年要穿新衣服。老话说,阿大穿新衣,阿二穿旧衣,阿三穿根筋,意思是,阿大始终穿新衣,然后一个个轮流下来穿,到阿三就是穿破破烂烂的像筋一样的衣服了。      平时或许这样,但是过年,母亲总要给我们做一件新衣服,大人也有。      年底分红,我家总能分到一点钱,相比那些辛辛苦苦一年做到头,却是透支的人家,我们比较幸运。 母亲把有限的这点钱,算计好,买做客人的包扎,买点粉丝、油豆腐之类的年货,油盐酱醋当然也是必须的,剩下来的钱去布店里扯几尺洋花布,几尺华达呢,几根松紧带,几个钮扣……      母亲有双灵巧的手,她无师自通,靠看书,依样画葫芦,学会裁剪,自己缝纫。村里只有她一个人会缝纫,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要找她帮忙,离新年越近,母亲的活儿越多,所以时常要开夜工。我很早学会顶钮扣,做盘钮,绡裤脚管之类的小生活,也算是替母亲分担。      我和弟妹们的新衣服总要在除夕夜前一两天才完工,巴望着生怕来不及做,真是急死人。爷爷和父亲的衣服是中山装,四个口袋,线缝都在里面,袋子却在外面,非常难做,母亲做得有模有样,比缝纫店老师傅做的还要精致。最难做的要算奶奶的蓝布斜襟衫,肩膀上没有接缝,斜襟又是不规则,盘扣还要本色布缝制,做一件斜襟衫,花费母亲很多时间。      其实,做鞋子也费时间的,特别是冬天的棉鞋。水铺底是平日里拆下的旧衣服,用糯米浆糊起来的一张张像方桌般大的硬布片。按照鞋子尺寸的大小,裁剪下来,一层层叠起,用粗大的针线一针针缝起来,也叫千层底,百纳鞋。缝鞋底的工程非常浩大,深夜的灯光下,母亲正在埋头纳鞋底,大大小小,各种各样,堆满了针线筐。      棉鞋中难度指数高的要算“撬洞高帮”棉鞋,这种棉鞋像搭积木一样拼起来,最后还要钉上撬洞,穿起鞋带,非一般人能做。我们的棉鞋,鞋面是灯芯绒的,里子是花绒布,鞋头饱满结实,既漂亮又暖和。年初一早上,我和妹妹穿着新衣服新棉鞋出去比试,像个骄傲的小公主,被人捧承和夸奖,心里美滋滋的!
                                                                         五 、年夜饭        儿时的年夜饭虽然简单,却比较温馨。      温馨之处在于一家人的团聚。      我家有7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我和妹妹弟弟。一直到我出嫁,家庭成员20年保持不变。      年夜饭的菜,说简单其实并不简单,与现在相比只是少了山珍和海味,其它的传统菜一样不少,反而更多。酱方(后来变成蹄子)、囫囵鱼、囫囵蛋、塞肉油豆腐、茨菰、粉丝蛋饺……囫囵鸡鸭是后来的事,鸡啼象征光明,有提升的意思,鸭子一般是八宝鸭,肚皮里塞满了糯米、精肉和胡葱。那时候的胡葱都是成捆成捆地买,买来后放在水缸边,点滴水渍掉在胡葱上,无意中浇灌了胡葱,起到保鲜养护作用。      塞肉大肠现在少见了,主要是家庭主妇怕麻烦,现代人怕三高也是原因之一。但在小时候,那是必备的年菜。家中的肉猪斩杀后,拎回家一副臭烘烘的大肠,家庭主妇先得清理,外三遍里三遍,翻来翻去,直至闻不到异味,然后塞进糯米与肉糜以及胡葱等调味品组成的馅料,在大肉镬里烧煮。煮熟后冷却,切成一片片,端上桌,香气四溢,一家人弹眼落睛,大肠既软糯又肥而不腻,真正的好吃。肠有上的意思,还有好彩头,何乐不吃呢?      暖锅是必备的,那时候没有空调,冬天的气温又特别寒冷,外面下雪结冰,室内热气腾腾。暖锅是最大的功臣,它一刻不停地输送出热气,温暖了一家人。      家里最早的暖锅是紫铜的,外形像香炉,半腰凸起的肚皮里不时加进肉圆、粉丝、蛋饺和白菜梗,锅底是肉骨头汤抑或鸡汤。暖锅中间有个高烟囱,它喜欢吃焦炭,一块块暗黑色的焦炭加进去,变成红色的光芒,兴奋处,发出“噼噗噼噗”的声响,然后跳出几点火星子,给你点颜色看看。      后来的暖锅有个洋气的名字——卡式炉。小罐头的液化气装在卡式炉里,开关一旋,点火燃烧,上面搁一只锅子,各种菜式放进去,成了大杂烩。     卡式炉虽好,但比较占位,而且使用不安全,后来被电暖锅更换掉了。      有几年,我家来了一位小客人——奶奶的侄女儿,我的小阿姨。是我长辈却称之为小客人,是因为她比我妹妹还小一岁。荣字娘娘很晚才生的小女儿。      出嫁女儿总是眷顾娘家人,我奶奶待她的侄女宠爱得没有道理,让我们姐弟非常生气。比如,好吃的饭菜不停地往她的碗里捡,明明她做法不对说话无理,偏要说她对,特别是红包,一定是我们的三倍。我不解地问奶奶:为啥小阿姨的红包比我们大?奶奶说,她家才一个宝宝,你们是三个人啊?      “那么,将来,我们给你吃蹄子,她会给你三只?送月饼,她送三盒?”奶奶瞠目结舌,然后忍住笑,假装板着脸骂我“小鬼三”。我不是伶牙俐齿的人,说这句话大概也是急中生智逼出来的。      因了我们不给小阿姨好脸色看,而她动不动就生气,甚至不声不响独自走回家,她的行为惊吓了两家人,使得好端端的年夜饭吃得不滋润,所以,后来的几年,小阿姨再也不来轧闹猛了。      没有烟火放,没有电视看,儿时的年夜饭吃得比较安静。拿着长辈给的压岁钱红包(大约2毛钱,后来年年涨),玩我们的乐儿去。                                                                      六、新年第一天
       酣睡中,被一阵炮竹声惊醒,朦朦胧胧觉得,新年来了。      彼时的炮竹声稀稀朗朗,不像现在那么猛烈,一般都是男主人清晨起来开门后的第一件事,称为开门炮仗。我父亲胆子小,仅有的两个炮竹也是逼不得已才谨慎地点燃的,他不敢拿在手里,而是竖在地上,点燃导火线后,迅速逃离,所以,我家的炮竹总是放不远,放不高。      若在往常,这个点万万不愿意起床的,但是年初一,穿新衣,穿新鞋,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望着枕边捂热的新衣服,笑意盎然,一骨碌起来,毫不犹豫地穿上了新衣服,新鞋子。      奶奶端来一碗飘着冬米的糖汤,说甜一甜。新年第一天吃得甜,寓意接下去的每一天都是甜甜蜜蜜,幸福无比的。还有寸金糖,吃了称心如意。      那时候的邻里关系是比较淳朴友爱的,同住一片场上的邻居间,互相串门,最突出就是敬老爱老。比如,年初一清早,奶奶必定端着糖汤给掌阿婆和富林公公送去,接着,已成家的小辈给爷爷奶奶送来糖汤,小辈敬长辈,天经地义。      喝完糖汤,焕然一新的我们冲去后场,把我们的漂亮新衣炫耀一番,姑妈家的女儿们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她们比我略大几岁,正是含苞待放的季节。姑妈一边给我们吃糖,一边夸我们漂亮,我的眼睛总是盯着表姐头上的蝴蝶结。      Pk结束,得胜回家,手里捧着一只无形的奖杯。      年初一,本地风俗是小辈给长辈拜年的日子,可惜我的外公外婆过世得早,来不及让我们拜年就永远地离开了,倒是爷爷奶奶有许多的外甥,他们陆陆续续来拜年,于是,泡冬米糖汤招待客人的小活儿又被我包干了。                                七、走亲戚,讨喜糖
       从年初二开始,我们也要走亲访友了。母亲是独生女,没有亲戚可访,奶奶也只有两个弟弟,一个还是领养的,关系一般般,亲弟弟的女儿正是我们的小阿姨,年龄比我们还小。爷爷和父亲有许多外甥,他们来拜年了,自然要去回访,于是,我们跟着大人一家家吃起,一直吃到元宵节前夕,才差不多跑个遍。      儿时的年初二是最吉利、最热闹的一天,这一天有很多人家在办喜事,订婚啦,结婚啦,他们都选择这个逢双的好日子。      那时候的订婚也叫“拍照”,青年男女第一次公开亮相,他们先要在亲朋面前闪亮登场,然后由媒人带着去镇上的照相馆拍一张合影。合影是黑白的,扎色后才变成彩色,彼时的摄影师相当有本事,除了拍好照片还能描摹色彩,把准新娘的脸蛋描得粉嘟嘟,唇红齿白,相当可人。      结婚当然更热闹了。村里只要有两家女儿出嫁,一家儿子娶亲,小朋友们可忙了。出嫁女儿看嫁妆,几床被子,几个热水瓶,小家生几件……娶媳妇人家看新娘子,长得是否漂亮,衣服是否高级毛料……小小年纪,居然已经势利。 看过嫁妆,看过新娘,开始在人群中钻来钻去,重复讨取喜糖。发喜糖的妇人看到熟面孔,终于不耐烦了:“小家伙又来了,去去去。”      亲戚家的村上也有人家办喜事,尽管不熟悉,但只要跟着亲戚去,一样能够讨得喜糖。         相比于初二,初三逢单,办喜事人家较少,年初四虽然逢双,也比初二少了很多。      初五是个特殊的日子,据说财神下凡。但在我们儿时,破除迷信,不信财神,几乎没人放鞭炮迎财神的。像往常一样,年初五依然走亲访友,吃得很嗨。      一个春节,讨得的喜糖装满一袋子,舍不得吃,藏在枕边的棉絮下,时不时拿出来看看,点个数显摆。若是某一天发现少了几粒糖,肯定又哭又闹地对着弟妹们发飚。但是,到了开学那天,却是异常的大方,一粒粒分发给同学们,换取友情。如果说,那时候就有班干部竞选,这班长肯定是我了。
                                   八、 欢乐元宵节
      小时候的走亲戚,几乎是一天走一家,路远的还要过夜,所以总要到正月十五才差不多走完,实在来不及走的远亲,打个招呼也就算了。      元宵节应该吃元宵的,但在我们汾湖一带却是吃汤圆的,一般都是甜甜的豆沙馅或者实心的小圆子。 对于孩子们来说,元宵节的吃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玩火——烧田角落。      吃过元宵节的汤圆,孩子们开始盼望天黑。天色暗下去了,才是燃烧火把的开始。只见孩子们抱着柴禾,点燃后,绕屋后的自留地跑一圈,嘴里念着:烧烧田角落,明年收成三石六,别人家里生秕草,我们家里生旺稻……孩子们争先恐后,举着燃烧的柴禾拼命奔跑,小脸蛋照得通红。手里的柴草燃尽后,往别人家的柴堆里一抽,再点燃,继续奔跑。似乎,明年地里的收成全靠这烧田角落的旺火了,所以小朋友们格外的卖力。      大人们站在屋后的田埂上,作隔岸观火状,他们任由孩子们放肆,没有人阻拦,即使被孩子们拔去了柴禾,也宽厚地笑笑,不以为然。      元宵节的田野里人声鼎沸,火光冲天,映红了天穹,也映红了那个时代。 元宵节一过,年味也淡了,小孩子们上学,大人下田干活或上班工作,各自回到了正常的生活状态。
        几十年过去了,过年的习俗渐渐淡化,年味也越来越淡了。很多人家,不再做团子糕点,因为西式食品比比皆是;也有人家的年夜饭在饭店里举行,山珍海味样样有;也有人家趁着年假出去旅游,不再是挨家挨户,走亲访友;没有了田地,烧田角落只是一种传说……      写下此文,不只是怀旧,而是一种纪念。假如读者是上世纪七十年之前生的,或许会有一丝共鸣;假如是八零后的年轻人,就当是传说,咂舌也罢,嬉笑也行,反正他们的前辈曾经经历过。      在我来说,《那时,过年》里发生的情景是一段抹不去的回忆,弥足珍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8

帖子

8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3
 楼主| 发表于 2019-4-6 19: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19-4-6 19: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女美得不要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91

帖子

118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87
发表于 2019-4-6 19: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8

帖子

8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3
 楼主| 发表于 2019-4-6 19: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加分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

帖子

1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8
发表于 2019-4-6 19: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398

帖子

81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19
发表于 2019-4-6 20: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儿时记忆,写的真好

来自手机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8

帖子

8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3
 楼主| 发表于 2019-4-6 20: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鼓励。祝新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8

帖子

8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3
 楼主| 发表于 2019-4-6 20: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年记忆非常深刻。谢鼓励,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19-4-6 20: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